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走近文本,提高感悟能力

时间:2024-05-04

吕风民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质量较高,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领学生走近文本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欣赏语言的色彩、触摸作者的心灵、感受文本的情感。学生可以自由地想,大胆地说,尽情地读,欢快地写,提高对文本语言的感悟能力,从而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精心导入,选准“切入点”。一节课的开端尤为重要。导语应该充满悬念,让学生乐于走近文本。“切入点”的选择要注意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为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而服务。如在《触摸春天》一课的导入环节,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春天的美景,从题目入手,抓住文本的主线和作者的情感线,带领学生走进主人公安静的世界,和安静一起走进春天、触摸春天,引导学生感受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

运用策略,品读“感悟点”。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引路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要进行有效阅读,教师必须关注学生,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让课堂阅读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的过程。

于文美处感悟,感受其形。在讲解《触摸春天》一文时,我让学生闭上双眼,从盲童的角度,想象拢住蝴蝶、感受蝴蝶在掌心扑翅、再张开双手放飞蝴蝶……通过想象,深入体会盲童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接着,我选取感人的段落进行阅读的训练,使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于动情处感悟,感受其情。文本充满了作者的情感。《触摸春天》一文中,我在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拢住蝴蝶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提问“你感受到了什么”,再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深入感受文章感情。学生通过读中悟,悟中读,与文中人物、作者“对话”,有利于深入全面地理解文章重點句子的含义。

于点睛处感悟,领悟其神。《触摸春天》一文在结尾处写道:“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的世界。”教师要善于抓住这种点睛之笔,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上下文的联系以及运用想象等方法揣摩句子当中蕴含的道理,有助于学生读出情趣、读出思想、读出境界。

读与写结合,深化“延伸点”。在学生领悟了观察、表达方法后,教师还需找准读写结合点。教师精心设计练笔,能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在结束《触摸春天》课堂学习之前,我设置了拓展练习,应用桑兰的相关资料提出延伸问题,比如:我想对安静说什么?我想对桑兰说什么? 我想对自己说什么……这样的训练方式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增强感悟的深刻性,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协调发展。

推动师生共同成长。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课堂实践,我明白了精彩的课堂需要深深地扎根文本。教师解读文本时,体验、感悟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要处理好“入”与“出”的关系:“入”就是要努力挖掘教材内容,研究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就是寻找相关的学习资料等课外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在这一“出”一“入”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取舍,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对语言感悟的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在感悟文本的课堂中,学生不再只是听众。他们通过语言文字感悟文章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一次次的文本感悟,学生能够逐渐掌握对文本的感受、鉴别与欣赏的方法,提高对文本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陈璠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