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赵敏 李金星
前段时间曝光的“天津教师歧视学生父母收入”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公众的激烈讨论。该事件属于师生冲突的范畴,其发生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和学生站在了对立面,双方均未认识到,师生基于人才培养、素质提升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二者本应成为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总书记提出的“命运共同体”概念,强调共同体内成员是相互依存、追求一致、目标相同、互鉴互惠的好伙伴和好朋友,其建设目标是营造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互助共进的协同成长良好氛围,构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高质量共同发展局面。对于教师而言,个人职业发展与成长离不开优秀学生给予的成就感,也离不开解决“差生”的疑难杂症而拥有的获得感;对于学生而言,成长、成熟与成才离不开教师的积极鼓励和表扬,也离不开教师善意的批评与鞭策。师生的喜怒哀乐早已深深地交织在一起。
构建运行有效的师生命运共同体,需要学校加强顶层设计,以高质量的学校治理水平为师生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保驾护航,用制度设计和文化建设等治理策略在师生中构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氛围和优质环境,激发师生相互学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内生动力,真正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师生命运共同体,从而自然而然地消除师生的对立情绪,化解师生冲突争议。
畅通师生争议处理渠道
师生冲突中对抗程度升级往往是因为没有第三方力量介入与调解。因此,从学校层面创设专门的师生争议处理平台和渠道作为师生在对抗中可以依靠的第三方力量就显得非常有必要。这个第三方力量既能为师生提供处理冲突的“靠山”,降低师生之间的冲突程度,避免师生冲突持续激化,也可以维护师生正当权益,促进师生相互理解,在化解矛盾的过程中促使师生感情升温,强化彼此依存程度。
学校可以在校级层面设立专门的师生争议处理机构,以解决师生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各类冲突和矛盾。该机构可下设三个分支组织:师生争议处理委员会、师生争议处理监督委员会、师生争议协调委员会。每个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均可由学校主要负责人、德育和教学等部门主要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教育专家代表等相关群体构成。
师生争议处理委员会的职责主要在于对师生反映的冲突和矛盾作出最终的仲裁,对师生双方应担的责任与应做出的改进作出最终决策。师生争议处理监督委员会的职责主要在于监督处理委员会和协调委员会在工作过程中是否存在违规、违纪或者不当的行为并及时纠正。师生争议协调委员会的职责主要在于搭起沟通的桥梁,调解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落实师生争议处理委员会的仲裁和决定,对冲突的师生双方进行思想引导和情感疏导,促使他们认识到各自存在的不足之处,促进其对争议处理委员会决定的认同与支持,同时帮助冲突双方在化解矛盾的同时增进彼此的信赖和依存,重回互助互爱的师生命运共同体正确道路上。
推动师生心理咨询与辅导常态化
师生冲突与矛盾的激化有时是因没有及时得到心理疏导,师生一时的心结没有被打开。因此,学校应常态化推动师生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工作。
首先,加强对教师的团体辅导。定期开展教师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引导教师感受团体的力量和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价值,掌握建设命运共同体的方法与智慧,知晓学生当前的心理发展阶段及其特征,懂得与不同类型学生交往的方式方法,学会自我情绪管理并能恰当引导学生情绪,为师生命运共同体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其次,强化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团体建设。提高心理辅导课的授课质量,让学生对自己的性格特征、心理特点有比较准确的认识,学会调控自我情绪,以乐观、积极、平和的心态对待校园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尤其是与身边人发生的小矛盾、小摩擦;常态化开放学校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为少数学生提供个性化心理咨询服务,给予咨询的学生正面积极的引导和恰当的心理疏导,帮助其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有比较客观的认识,消除对教师等身边人的误解,从而消解潜在的师生冲突隐患。
再次,推动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制度化。围绕不同类型的学生、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可能存在的潜在心理问题,对全体师生进行专题心理辅导讲座,以公开的方法、自然的方式化解心理问题,消除师生的心理芥蒂,强化师生相互依存的心理特性,促成师生心灵的共鸣与对彼此的信赖。
最后,精准落实心理危机干预,妥善处置心理突发事件。当发生师生强烈冲突、学生自暴自弃、学生厌世厌学等严重心理突发事件时,心理辅导教师应第一时间赶往现场,与班主任、学生骨干等力量共同精准发力,寻找危机干预的突破口,寻求当事师生的心灵认同与情感归属,采用合适的方法化危为机,解决师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当事师生重回健康心理的正道,重迈师生友好相处的正途,重步快乐学习的正轨。
强化师生命运共同体文化建设
文化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持久力量,强化文化建设对师生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能起到持久的正向作用。
第一,师生共同研讨教学设计。互联网时代,学生掌握的知识不一定比教师少,师生相互为师的局面已成必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制订教学计划时可以听听学生的意见,引导优秀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借助学生的力量,站在学生的角度,采用学生的方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师生在此过程中也可以认识到彼此的重要性,意识到师生是追求一致的同行者。
第二,师生共同完成创新项目。竞赛、比赛、科技创新活动等创新项目对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升求学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创新项目往往都是团队作战,需要团队成员相互支持、鼓励、促进才能完成,故促进师生共同完成创新项目可增强师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其团队沟通、协作的能力。在团队取得成果的激励之下,师生命运共同体会变得坚如磐石。
第三,师生共同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师生了解社会、自然、他人、历史的重要平台,对师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志愿服务、科普宣传、理论宣讲等社会实践中,引导师生共同策划、共同推进、共同实践、共同总结,既能让师生感受到彼此的重要性,也能让其增进对彼此的了解、理解与支持,形成对彼此的依赖心理,为命运共同体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第四,师生共同践行劳动精神。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带领学生一起参与各种劳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领悟同伴的力量、信赖的开心、互助的甜蜜和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价值。
第五,师生共同创作文艺作品。一方面,师生可以共同在文艺晚会、趣味运动会、友谊球赛、艺术节等文化活动中感受彼此合作的快乐、相互信赖的力量、相互激励的满足;另一方面,还可以进行创意师生命运共同体文化作品创作、吉祥物制作、师生命运共同体精神内涵征集、师生精神口号选定、命运共同体徽标设计等文化作品创设,以塑造師生共同的精神追求,提升师生命运共同体建设水平和高度。
(作者赵敏系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金星系常熟理工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教师、专职辅导员、学生党支部书记)
责任编辑:周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