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为志教兴学铸魂

时间:2024-05-04

王欢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此后,***总书记对此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通过教育立德树人,培养大量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学校育人工作中,我们必须明确“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怎样立德,怎样树人”。我们以“为民德”“为人德”和“立身德”贯通人的类性、群体性和个体性发展,进而对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为民德”指向热爱祖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为人德”指向关心社会,发展“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立身德”指向完善个人,塑造“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我们将“三德”整体贯注到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中,成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史家教育中的和谐体现。马克思提出,人是类性、群体性和个体性三重属性的统一体。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求人的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以此作为史家教育立德树人的理论基础,我们从历史、现实、未来维度上进行整体构建,坚实支撑以家国情怀为底蕴的系统育人实践。

在历史维度上,史家教育深植于中国文化的精神原乡。大家知道,中西方对于德之为何的理解是不同的。古希腊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奠定了其后西方社会将美德定性于知识的认识论基础。中国从孔子时代起,就强调“仁者,爱人”,把社会性情感作为仁德之本。所以,我们的家国情怀教育,“家国”固然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国同构的重要特征,“情怀”两字尤为重要。正如我们经常说的,教师首要的就是热爱学生,教育是温暖的。概言之,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在“种子计划”的战略架构中,我们以“三德”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在贯通起来,从而在“个体性”“群体性”“类性”的递升统合中把史家和谐导向更高层次的家国情怀。

在现实维度上,我们以“为民德”“为人德”和“立身德”对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次,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开拓了路径。一方面,我们倡导,史家学生要有远大成长志向,以家国情怀为底蕴,以健康快乐为底色,以种子生长为底气,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生存、学会和别人共同生活,真正做到挫而不敗、学而不厌,心有温度、行有智慧。另一方面,我们要求,史家教师要有博大的育人情怀,把家国放在正上方,把师德放在正前向,把学生放在正中央,通过专业、志业、德业的层递式发展,构建“动力群”,激活“群动力”,成长为具有广泛影响的领袖型教师,进而带动全国教师伙伴实现共同提升。

在未来维度上,面对教育现代化、改革综合化、应变常态化的挑战与机遇,我们进一步思考:要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融贯“为民德、为人德、立身德”,就是要让“国人、家人、个人”在育人行动中达成三位一体。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够“顶天立地”。头顶的天,是我们共同的国;立身的地,是我们共建的家。“顶天立地”就是家国担当。人的价值是教育价值的根本,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上,我们致力于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成为“具有家国情怀的顶天立地的中国人”。我们由此内蕴“天地人”和谐,在史家教育道路上着力强化了育人指向、升级了育人观念。

植根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我们为志教兴学铸魂,以“为民德”“为人德”和“立身德”努力建构学生内心世界,同时内在推动教师专业、志业、德业发展,确保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有用之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