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李洁
游戏是符合幼儿天性的活动,幼儿的天性使他们能从游戏中得到快乐,能在游戏中自主地学习。教师在游戏中传授数学知识,可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幼儿从生活中、游戏中感受数学带来的乐趣。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活动中的价值点,巧妙地运用“数学语言”与幼儿交流互动,激发幼儿的逻辑思考,真正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增长经验,提升幼儿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关注梯度性,渗透核心经验点
递进式经验点积累。数学教学活动本身的规律性比较强,幼儿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幼儿园每周开展一次教研,结合理论内容,教师们集体教研,在一次次研讨、调整下呈现成熟的案例。例如在“好玩的骰子”活动中,我用排序卡片游戏化地代入场景。在卡片出现排序问题时,幼儿能按照日常对比点数的方法,从少到多有秩序地调整。幼儿们充分地参与其中,使活动开展得更有趣味。
重复式经验点操作。数学学习包含了认识数字、时间、数的分解组成、图像的认识等多方面知识点,可以很好地发展幼儿的数学逻辑能力。数学活动中增加游戏活动环节,能够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开发幼儿的大脑,拓展幼儿的思维空间,让幼儿能够更好地获得知识。比如,在学习“顺数”“倒数”时,让幼儿参与“走楼梯”“搭建楼梯”等活动,亲身感受楼梯高低的变化过程,从中找到规律。
主动式经验点提升。大班是幼儿正式进行系统的10以内数的分合学习的时期,此时学习的重点是领会分合中抽象的数量关系、学习数的分合知识。如通过游戏“躲猫猫”和“老狼老狼几点了”,让幼儿感受数可以被分成多个部分,提高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幼儿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能够转换思维方式,对数的认识不局限于“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在层层递进、逐渐深入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启发性提问,发散幼儿的思维
启发性提问要简练明了。启发性提问是指教师在幼儿回答问题不充分或者不正确的情况下,对幼儿的激发性提醒。如数量变化的经验点是在一个已知的集合里添加或者减少物体,使集合变大或者变小,在此过程中让幼儿理解组合与分解。
发散性提问鼓励幼儿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如在数学活动“测量”中,我向幼儿提问:“测量桌子的长度,除了用尺子,还可以用什么呢?”幼儿找出了许多测量工具,如积木、筷子、绳子、吸管等,甚至把手、胳膊都用上了。
可接受性提问关注幼儿年龄特点及个体差异。可接受性提问是指设计的问题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贴近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太深或太浅都不利于幼儿思考。例如小班数学活动“有趣的鞋子”,引导幼儿观察快递员送来的鞋子。教师提出“快递员送来了一双什么样的鞋子?”“你们刚才整理的是什么鞋子?”等一系列问题,对于小班幼儿来说难易恰到好处。
趣味性提问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動的积极性,提升幼儿的专注力。3-6岁幼儿具有好奇、好玩、自尊心强的特点。教师在活动中预设提问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把幼儿放到主体位置上,提问内容新颖、独特,鼓励幼儿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踊跃发言。如在中班数学“看电影”活动中,预设情境“工人叔叔修好椅子,请小朋友来将椅子对应到座位号里”,提出“这张电影票上的座位号是几排几号?”“哪个是第二排?”“3号在哪里?”等问题。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的热情。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永顺镇中心幼儿园)
责任编辑:欧阳秀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