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礼貌入行,文明入心

时间:2024-05-04

李金

“礼貌”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修养,也是展现个人品德的关键点之一。在一日生活中,上海市嘉定区曹王幼儿园关注幼儿的行为表现,根据阶段性的现状进行思考并做出调整跟进,尝试助推和引导幼儿礼貌言行的多样性发展和延续。

镜头一:匆匆而行

一日生活中,经常发现有的幼儿喜欢“匆匆而行”。有的早上不打招呼,直接冲进教室;有的看见教师害羞地转过头好像在说“看不见我,看不见我”;有的离园时看见家长来接,一溜烟儿地消失在教师的视线里。愿意有礼貌打招呼的总是那几个幼儿。

◎思考调整:要平等地对话交流。德育不可避免地包含着思想观念的传播,但是一味地依靠灌输和训诫往往会使幼儿听过就忘。“遇到他人要打招呼”是教師灌输的想法,是站在高位的一种指导。怎么打招呼其实是幼儿的想法,怎么做更是幼儿的行为表现。

“今天你打招呼了吗?你是怎么打招呼的?”换一种问法,同样是打招呼的话题,只是转变了观念,幼儿成为谈话交流活动的主角,而教师充当的是抛出问题并起引导作用的角色。这一问题将唤起幼儿的真实回忆,“你说、我说、大家说”的过程才是真正的交流并积累经验,对话是平等的存在。另外,过程中要给予一定的激励,肯定幼儿的行为和态度的转变。

镜头二:震耳欲聋

经过日常的重点关注和指导提醒,礼貌打招呼的行为在幼儿之间广泛流传。客人教师来临,幼儿们开始热情地打招呼“老师好”,前几个幼儿打招呼,教师微笑着回应“你好”;再后来,教师微笑着点点头……几十个幼儿挨个喊“老师好”,教室里一片喧哗。

◎思考调整:知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何为礼貌、何为尊重,是大声地开口打招呼吗?我们再一次进行了谈话交流,讨论为什么要打招呼,打招呼时要注意什么。交流讨论中帮助幼儿了解何为礼貌,更重要的是区别何为不礼貌。

礼貌性亦要结合情景性。教师如果只是口头提醒,其实大部分幼儿还是一知半解。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生活中遇到过的情景进行假设,请有经验的幼儿说说不一样的礼貌交流方式,请部分未表态却倾听他人想法的幼儿进行简单的情景表演。简单的角色扮演让更多的幼儿参与其中。将礼貌和尊重融入现实的情景中,“礼貌”和“尊重”变得形象化,幼儿的认知理解和行为有了改变。

镜头三:形式多样

某个活动结束后,遇到其他班级的幼儿,幼儿们主动打招呼“弟弟妹妹好”。晚班教师来园从正在教室里活动的幼儿身边经过时,一个幼儿拉拉教师的衣角,对教师笑一笑,跑开了。客人教师来班级时,幼儿们不再哇哇大喊,知道微笑、挥手说再见都是有礼貌的回应,有的还会搬椅子过来给客人教师坐。

◎思考调整:“百种语言”才是幼儿的特性。一百个幼儿有一百种语言,礼貌教育的表达表现又何尝不是。一次招呼、一个微笑、一次拉手,都可以是礼貌尊重的表达表现,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言到行的转变,单一到多样的转变,正是理解后的不同表现折射。我们要给予每一种良好行为以肯定和鼓励,助推行为的坚持和习惯的养成。

同时,“个体差异”也要及时关注。现实中发现有些个体的改变往往更难于群体,针对班中个别幼儿的行为表现,需要的就不是集体的交流和提醒,而是个别的交流了,适时的等待和鼓励会是更好的方式。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曹王幼儿园)

责任编辑:欧阳秀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