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郭晓霞
孩子成长的最初环境是家庭,最正式的环境是学校,最理想的环境就是家校共育。在家校共育中,如何让家校关系更和谐,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山东省青岛定陶路小学是一所始建于1921年的老校,面对学校接收随迁务工子女入学、学生生源日益多样化的学情,教师以“做家长的知心人,家庭的引路人,家校沟通的探路人”为目标,让“和乐共赢、美美与共”的大爱情调浸润家庭,形成了家校沟通的“生命场”。
访谈情调,家校共商。学校坚持每学年组织一次“全面、全员、全覆盖式”的家访工作,全校50多名干部教师深入近700个学生家庭,细致了解情况。
2019年的家访工作中,一年级班主任林老师刚接班不久,学校干部教师就走进了学生小辛的家。小辛的家在学校附近一处再生物品回收站内。林老师了解到,小辛的爸爸有智力残疾,妈妈已经失去联系,爷爷奶奶承担著抚养小辛、看护小辛爸爸的重担。访谈后,学校立即成立“全员关爱团队”,利用假期对小辛进行面对面的心灵沟通与课程导学。从孩子日渐挺直的腰板、欢喜的眼神中,我们看到了孩子的自信与成长。
走进“心门”的家访,拉近了教师与家长的距离,传递了教师的关爱和学校的温暖。同时,让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责任,感受作为教师的职业幸福。访谈的情调,打通了教育的“最后一公里”,走出了扎实的服务步伐,凝聚了家校合力育人的力量。
奉献情调 ,家校共济。学校牵手“青岛市蒲公英公益平台”,建立“乐陶暖阳”服务队,以志愿者服务的形式开展各项活动,于传统节日走进困难家庭关心慰问,共同享受“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奉献情调。
学校牵手偏远的莱阳市谭格庄中心小学,向60多个贫困家庭展开捐助。每临入冬,学校师生、家委会积极行动,将家里闲置的冬衣、棉被、文具用品统一消毒,分类整理,送货到校。小小的善举温暖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贫困孩子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贴心的温暖,提升了家校的集体荣誉感,实现了家校同舟共济的情调共鸣。
服务情调,家校共心。学校将全体教师纳入“家庭教育服务站”服务团队,与学区内的云南路街道合作成立了“乐陶家庭教育服务站”。干部教师们利用节假日、双休日走进社区,开展服务与咨询工作。针对小升初衔接教育、心理调适等关键问题给社区居民提供咨询服务。在和儿童父母、祖辈等不同年龄段居民的交流与对话中解惑答疑,受到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小翔妈妈是学校服务站的“常客”,离异后的她独自带娃,将生活的重心都放在了年仅10岁的小翔身上。一次课后练习的正确率、一次合唱比赛是否占据“C位”……都是小翔妈妈焦虑的重点。每周的社区服务时间,无论哪个教师“坐诊”,一定会跟小翔妈妈聊上一会儿,帮助她解决问题。大到人才培养观,小到引导孩子独立改正错题,教师们总是不厌其烦地教小翔妈妈怎样与孩子相处。“创造一个出口,提供一个倾听的机会,服务一个妈妈,拯救一个家庭”是教师们在服务过程中达成的共识。大爱的师德精神,服务的情感基调,引领学校与家庭、社区共心。
协同情调,家校共频。学校基于微信企业号的技术基础,打造了“和乐”线上平台,由教师和家长根据学生培养的需要,共同创造视频学习资源,并且在平台上推送,供全体家庭学习,缩小了家庭文化的差异,营造了家长与教师同频共振的教育情调。
一年级数学学科杨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孩子们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大部分障碍源于不认识题目当中的生字。于是杨老师制作了一系列“认字微课”推送到线上平台,向家长征集数学题目中孩子不认识的生字。在此基础上,杨老师发挥识字教学的优势,将生字进行归类与整理,建立了“一年级数学应用题生字库”,制作了10节“一年级数学题目中的生字朋友”微课,有效提高了孩子们解题的正确率。
教师、家长携手共创微课学习资源的协作方式,打破了家校壁垒,调动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定陶路小学)
责任编辑:王妍妍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