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透过文字看教育

时间:2024-05-04

周志峰

教育是人类最古老、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如何融会贯通?需要教育工作者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并从中提取民族复兴的“精神之钙”。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优秀传统文化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其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在笔者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之钙”,也就是教育的“神”。书法艺术中蕴含着无穷的教育意蕴。例如,篆字“神”,左边是个“示”,上面两横,上短下长,古为“上”字,指上天;下面是三条竖线,结合在一起,可理解为“上天垂向”,即自然、社会的现象与规律。右边是个“申”,三个关口,由一条线贯通,意指通達自然、社会的现象与规律,是为“神”。因此,做有“神”的教育,应符合社会、自然的现象与规律,从传统文化上寻找教育之根。笔者认为,其包含两层意义:一是遵循教育规律,这是教育的内在之神;另一层是教育内在规律外化的状态,使受教育者有神采、有神韵,这是教育的外在之神。

又如“一”字,看似简单,书写起来亦有规矩:逆锋行笔,顿笔,中锋快速行笔,顿笔,回锋。这个字的书写过程告诉我们:逆锋行笔,比喻人在做事之前要先反过来想一想,就是我们常说的逆向思维;顿笔,可表示做事应三思而后行,做好充分的准备;中锋快速行笔,意指开始做事就要全力以赴、干净利落;顿笔回锋,是最后的收尾,意指做事应善始善终。由此可见,汉字是最坚固的文化长城,每一个字都投射出文化积淀中的智慧。汉字笔画的书写过程,可以迁移到日常的做事决策中;为人处事的规律,也体现在简单的点画、汉字的结构乃至作品的章法中,等待人们慢慢参悟。

《大学》的开篇第一句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意思是,做大学问的首要任务是要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德。《周易》的“蒙”卦也表述了相似的观点:“蒙以养正,圣功也;山下出泉,君子以果行育德。”“明”与“蒙”中的微言大义,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认真实践。

教育是文火慢炖的过程,不能揠苗助长,必须遵循规律。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记》中的“教学相长”“长善救失”,无不体现教育的“神”,闪烁着探索教育本质规律的光辉。中华文化自古就有兼容、开放的个性,在外来文明的冲击下依旧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并不断汲取各种文化的精华来充实自己。当前,教育工作者要把教育的“神”传承下去,就必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教育与熏陶我们的孩子,让优秀文化基因在他们身上得到传承,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埋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从而成长为勇于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新时代接班人。

(作者系北京市怀柔区第五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王梦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