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徐家华 秦绍正
庚子新春,“新冠”来袭;佳节受扰,全民抗疫。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极大影响,国民精神压力和心理健康受到威胁。本期栏目系列文章旨在从情绪与心理行为健康角度,解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人脑情绪与心理行为的表现特征及其规律,为探索和实践相关调适与应对策略提供启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一种主要经呼吸道传播的病毒,主要引起个体急性传染性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由于病毒传染性强,引起了人们的恐慌与焦虑,导致了一系列生理与心理行为的应激反应。正确认识由公共卫生事件引起的应激变化,有利于医护人员、患者更有效地应对疫情并调适,避免个体和群体过度恐慌,从而更有效防控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的主要特征及应激反应
突发性强,猝不及防——社会各界来不及防备。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和其迅速蔓延的态势,极大地冲击着人们日常生活。在个体层面上原有身心内稳态(homeostasis)受到冲击,引发的一系列生理与心理非特异性反应——应激(stress),往往伴随高度紧张与焦虑等行为特征;在群体层面上,当大量个体表现出共同或类似心理行为反应时,就会演进为社会公共危机事件。
高威胁性,引发恐慌——致病性高且传播迅速。新型冠状病毒与以往病毒性传染病有所不同,其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有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潜伏期长等特点,加之高致病性和长潜伏期,给民众带来了潜在被感染的风险,从而导致恐慌。高应激条件下民众过度恐慌,容易引发过激行为反应,一定程度上增加疫情防护的难度。
此外,由于个别信息的不准确性、不及时性以及民众对于病毒防御知识的匮乏,民众担心自己被感染的恐慌迅速蔓延,引起了一系列高应激下的过激行为反应。例如暴怒、悲愤,出现非理性囤积口罩、医护用品,拒绝检查体温的行为,甚至是恶意冲撞防疫关卡等报复行为。
不可控性,引发焦虑——被感染性高,无疫苗和特效药。目前尚未有针对该病毒的疫苗和特效药,面对未知的疾病和迅速发展的疫情等不确定性因素,一些患者及普通民众,更多地表现出对未来的担忧和焦虑。医护工作者与普通民众相比,是冲在一线直接面对疫情的“排头兵”,其高危的工作以及对家人的牵挂使得他们承担着更多的身体与心理上的多重压力。医疗工作者面对一种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都不确定的新的疾病时,也面临着被感染的心理压力。
社会评价,引发歧视——医患比例失调,公平分配困难。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国家采用一系列隔离措施来防止病毒更大范围内的蔓延和传播。被隔离的患者及家属,往往会被民众贴上“危险分子”的标签,被疏远、被歧视甚至被“群殴”。人们往往谈“鄂”色变,害怕因为患病或疑似而受到社会歧视。此外,由于疫情的迅速扩张,导致医患比例失调,医生往往超负荷工作,长时间的过度疲劳增加了个体的应激水平。医患关系和患者情绪的感染,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协调,也无形中增加了医疗工作者的心理压力。根据武汉市人民政府的消息,许多医务工作者表现出情绪失调和身体不适。这些影响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应激反应特征鉴别
那么如何鉴别自己的疫情相关心理应激反应呢?
坐立不安,心神不定——生理层面的应激反应。应激条件下个体的心理生理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在面对应激事件时,机体交感神经系统首先做出快速响应,使我们“百感交集,心神不定”,出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全身发热、出汗等状态。这一状态持续时间较短,通常是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之间。此后,负责应激调节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接管应激状态的慢速调节工作,通过激素信息传递,最终分泌糖皮质激素(Cortisol)来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机体自身的适应和防御性机制,恢复内稳态。这种慢速调节工作,适度反应能够改善机体的睡眠质量、情绪状态、学习和记忆等复杂的生理与心理活动。这一过程持续时间较长,最终通过负反馈机制,完成应激激素的慢速调节工作。然而,过度或反应不足可能导致情绪问题甚至应激相关障碍。
心力憔悴,囤货居奇——心理层面的应激反应。在生理反应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心理层面的反应。由于疫情的暴发很突然,疫情的传播迅速,疫情有高度的不可控性和未知性。个体尚未接触病毒,但是因为不确定环境所导致的个体焦虑反应,会妨碍个体准确地认识、分析和考察自己所处的环境,从而造成心理不适。此外,由于过度担心疫情的发展和惧怕自己患病的风险,个体会变得过度敏感和多疑,从而影响自己对疫情和自我身体健康的判断。
不良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会影响个体的决策和行为。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急性流行期,一些人受到疫情影响,难以集中注意力工作和学习;另一些人变得疑神疑鬼,丧失人际间的基本信任,同时也变得偏听偏信,很容易被其他的消息左右,产生囤积行为。“非典”期间出现的抢购“板蓝根”“白醋”“过氧乙酸”,日本福岛核事故中发生的中国人“抢盐”事件,以及当下囤积口罩和“双黄连”,都是应激条件下的冲动决策。囤积行为还会像疫情一样传播,发生物资的“挤兑”,导致短時间内物资短缺。此外,个体心理应激导致的过度敏感和多疑,很容易产生许多强迫行为,比如过度洗手、过度消毒等。此次疫情集中出现在以武汉为中心的湖北省各市,疫情的发展还容易导致其他地区对湖北地区民众的偏见或言语攻击,这对疫区民众的心理无疑是雪上加霜。
新冠肺炎疫情期的居家自我调适
正确理解疾病与疫情——甄别谣言,科学防控。应通过正规渠道来认识疾病,甄别谣言,正确认识“居家隔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秉持相信科学防控的原则,坚信我们一定能够打赢防疫战役。
正视自己的心理应激反应——与压力做朋友。突如其来的压力让我们心神不宁,但适度的压力却能够让我们提高警觉,提升注意力。借助适度的压力,我们可以做一些家中即可完成的工作,譬如写作、阅读、艺术创作等,可以转移注意力,要知道,人在适度的压力条件下可能会产生更多的灵感。
营造积极乐观心态——面向与展望未来。通过回忆过去愉快的往事,营造积极乐观的心态,缓解心理压力。通过积极的情绪唤起,缓解当前的压力。对于居家隔离的个体,可以通过翻阅自己的日记,翻阅自己过去的照片,回到当时某个特定的积极场景,使自己沉浸在积极的情绪氛围中;也可以将过去的故事与家人分享,与朋友分享,共同降低压力所带来的消极情绪;还可以畅谈未来,对未来做出规划。疫情终将过去,一切都会步入正轨,隔离一段时间,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规划,疫情之后整装再出发。
适度体育锻炼缓解压力——动起来,让生命更精彩。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一方面可以提高身体素质,提高抵抗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压力应对水平。适度的运动,能够促进大脑多巴胺的释放,使得我们能体验更加愉悦的心理感受。运动还能够提升大脑工作效率,提升我们的认知能力,增加成年人的高级认知能力。在家中适度运动,除了开心,还可以“更聪明”。此外,适度在家运动,还可以有效提升新陈代谢,保持好身材。
正念冥想训练缓解压力——静下来,让内心丰富多彩。有时候,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静一静”。正念冥想训练就是在安静中训练大脑的方式。我们可以选择在家中安静的地方坐下来,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和其他事物上,来摆脱疫情等信息对自己的纠缠。正念冥想训练,能够显著改善由应激事件引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使我们更好地处理压力和压力带来的不良影响。
疫情终将过去,不要将“心疫”延续。让我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压力,与压力做“朋友”,共同打赢防疫攻坚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