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面对疫情的教育思考——生态文明教育如何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时间:2024-05-04

张婧

新冠肺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惨烈的现实警醒我们重新反思审视并大力践行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等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人民福祉与民族未来,党的十九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2018年“生态文明”首次被写入宪法,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历史使命。

中小学生是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让生态文明理念与行动在中小学落地生根,是新时代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年)》指出:当前公众在绿色消费、垃圾分类、监督举报和环保实践等领域存在“高认知度、低践行度”的现象。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亦有很多需要反思与完善之处,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六个主要方面实施——

教学育人 : 编写生态文明教育专题读本,将此纳入各级教师培训

教师队伍建设关系到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全局。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深入实施给中小学教师带来了诸多挑战,强化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知识专题教师培训成为当务之急。

一是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学者编写中小学教师生态文明教育专题读本,作为各地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必选内容。专题读本应重点关注:生命健康与可持续生活方式的相关知识,包括绿色食品、饮食习惯、绿色消费、垃圾产生与处理等;自然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城市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社区设计与建设;废物减量、回收与利用;社区可持续发展决策、治理与规划、健康社区与生态村建设与治理;对雾霾、沙尘暴及多种气候变化等灾害的预防及应变能力,等等。

二是要引导中小学教师将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知识融入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基础教育领域各级教研员、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应系统学习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相关知识,并与教育教学相融合。

三是要培训教师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将课内与课外、线下与线上紧密结合。教师须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结合学科知识更好地践行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参与绿色社会建设,关注身边的生态文明问题,在开展合作探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提升可持续学习能力。

环境育人 : 将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融入绿色校园建设

中小学应以国际社会共同遵循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015)为参考,以《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2014)提出的“更新学习内容、创新教学法与学习环境、提升学习能力、促进绿色社会建设”为路径,以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依据,大力建设绿色校园,通过环境育人,有机渗透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进行——

一是通过校园空间设计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根据实际情况,学校制定和实施绿色生态校园规划方案,对学校生态绿化进行规划,充分反映学校办学、人文、时代等特色;在校园绿化建设中注重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如在校园中开辟百草园、农事园等专题研究空间,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身边生态环境的和谐美好,逐渐树立环保意识。

二是注重校园生态设施建设,在校园设施的设计上体现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如设置雨水回收、垃圾分类装置、厨余垃圾转化设施等,让更多学生在校园内切身体验到低碳环保和资源回收利用。

通过环境育人,让学生在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中培养可持续学习能力和生态文明意识。

法制育人 : 将生态文明法制教育积极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

此次疫情的肇因是人类缺乏科学知识与法律知识,滥杀滥捕食用野生动物。中小学生学习掌握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与科学知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护法,是十分必要的。具体路径包括以下三条——

一是通过各种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国际、国内层面相关法律法规,如《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及国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并將其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等教育教学活动中。

二是参观学习,有效利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自然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鸟类观测站和青少年教育活动基地、文化场馆等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的重要性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必要性。

三是教师设计实践活动学习单,渗透法制教育,让青少年一代逐步树立法律意识,知法懂法,爱护环境,关注身边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调查研究等合作探究过程,提出可行性的建议,营造和谐环境、友好型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德育育人 : 将生态文明教育与学校德育紧密结合,培育生态公民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知行合一。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要将生态文明教育与学校德育紧密结合,培养新时代生态公民,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具体路径如下——

一是开展形式丰富的班会活动与主题教育演讲,以此次疫情中涌现出来的一批科学家、医生及诸多爱国人士为教育案例,让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及无数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者等无私奉献的爱国行动、担当精神、社会责任感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榜样,培养中小学生正义、勇敢与担当的品质,使他们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社会与家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学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未来在学习与生活中如何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可以将尊重生命、尊重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绿色生活方式、防灾减灾、生态社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等既具现实意义又具长远意义的专题内容渗透到主题活动与班会中,指导学生以适当形式开展互动互助、知行并进,在学习中更新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关注实际问题并努力提出解决方案。如北京市石景山区的麻峪小学、北京教科院附属实验学校多次组织学生参与生态校园和绿色社区建设,结合自身条件建立了生态种植园,开展校园垃圾分类、餐厨垃圾处理、保护永定河、制作酵素、走进社区服务社区居民等专题学习活动,用健康生活科学知识与行动服务社会与他人,为培养生态公民提供了丰富的平台,也体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目标要求的新型育人范式。

三是开展生态安全教育,培养中小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通过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健康生活方式与福祉、提高卫生水平,让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健康和谐,为国家、国际社会的稳定与繁荣作出自己的贡献。

全机构育人 : 多方协作,共同培育生态文明素养

加强中小学与家庭、社区、政府、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是培育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路径之一。生态文明教育应吸引更多的中小学师生开展实践与研究,在实践学习中逐步培育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各级政府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学校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协同发展机制,构建良性循环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体系与优质学习场域,实现区域内与教育相关的生态要素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协调发展,保障区域生态文明教育有效推进。各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在地资源优势,以学校为核心,通过资源整合与资源共享,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让青少年形成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关键能力与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如以北京世园会为学习资源和学习场域,延庆区开展了系列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活动,让学生了解生态文明知识、科技创新、绿色生活、美丽家园的具体呈现,进而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与意识,在首都乃至全球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中贡献力量。

机制保障育人 : 长效机制促进社会与人的可持续发展

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发布了《关于在中小学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增强生态环境意识的通知》,强调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地方和学校教育督导指标体系。制度保障是生态文明教育持续开展与有效实施的基础。

一是制度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应出台中小学校相关制度,如研制《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生生态文明行为规范》《中小学生低碳生活行为守则》《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绩效评价》等,用一系列具体制度规范青少年的行为,进而养成绿色生活方式,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是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保障机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指导中小学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建立、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如师生—家校互动机制、学校—社区合作机制、全机构合作机制,充分利用社會、社区、家庭等多方面的有效学习资源,构建全机构教育模式,形成多方合力,助力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三是建立考查与评价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诸如《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绩效评价要求》等标准,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纳入中高考的考查范围,纳入中小学生综合实践课程、开放性科学实践课程的考核,重点考查与评价学生对生态环境、资源、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推动各级教育部门与社会各个层面对于生态文明教育的高度重视,通过政策驱动达到更佳实施效果。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坚守,需要青少年用生态文明素养去践行。如果每个人都能养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文明自觉,每个人都能自觉遵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建造我们的美丽家园,我们的国家将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国际联络部主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后)

责任编辑:李香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