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刘昆
古希腊的柏拉图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公共学前教育主张,强调心灵与体质的和谐发展,重视故事、音乐、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幼儿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珍宝,是世界的未来。近些年,幼儿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重视。各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以及崇尚的理念虽不相同,但最终的目标都是相通的,即培育健康幼儿、奠基幸福人生。2020年,《教育家》“海外连线”栏目将邀请具有海外教育教学或生活经验的学者和教师,分享其关于海外育儿的见闻与思索,通过他们的“第三只眼”,带我们跨越千里,以慧启智。
新西兰(New Zealand),又译纽西兰,位于地球上最后一块被发现的主要大陆上。南半球的新西兰,有着童话般的“好山好水”,备受旅游爱好者的青睐。
近年来,新西兰教育因其“出色的成绩”也获得了世界各地关注的目光。
例如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2013年美好生活指数”排名显示,新西兰是拥有世界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国家之一。又如2017年,经济学人智库设立的“全球教育未来指数”排名,评估35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系统,分析儿童的6项能力。这35个经济体代表了全球88%的GDP及77%的人口。此项排名中,新西兰名列第1,中国排名第31。
2019年8月,我组织了一次新西兰幼教研修活动,在新西兰的奥克兰、汉密尔顿等城市共停留了十多天,参访了10所不同类型的托幼机构,与新西兰的大学教师、园长、家长进行了多元交流。我有一个特别深刻的感受,新西兰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实至名归,但也许并不一定适合中国的“鸡娃”爸妈。所谓“鸡娃”爸妈,即那些带着孩子赶赴各种培训辅导班,乐此不疲地执行着“学霸养成计划”的父母。
《Te Whāriki》,去“学科化”的课程标准
《Te Whāriki》是新西兰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国家法律文件性质的课程标准,也是全国性、统一的课程框架,要求所有类型托育机构必须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设计。
大家肯定会好奇,新西兰的PISA测试成绩很好,是不是“语数外”从娃娃抓起呀?是不是学前教育的课程大纲的“知识点”很充足?NO!事实上,并不是这样。《Te Whāriki》针对儿童的五大发展目标分别是——健康(Wellbeing)、归属感(Belonging)、贡献(Contribution)、沟通(Communication)、探索(Exploration)。健康是指儿童的身心健康受到保护与培养;归属感是指儿童与他们家庭的归属感;贡献是指学习机会是公平的,每个儿童的贡献都应受到重视;溝通是指儿童自己的文化和其他文化的语言和符号,都应得到保护与促进;探索是指儿童在主动探索周围环境的过程中学习。
在中国,“鸡娃”家长们在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希望孩子在“认多少汉字”“能算多复杂的算术”等学科性知识层面显示“实力”。但在新西兰,学前教育国家课程大纲对儿童发展的要求呈现出“去学科化”的形态。学前教育不是为了让孩子获得多少知识,而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能力的学习者和完整发展的人。
“不上课”,“玩玩玩”是主要任务
中国的老师,甚至大学教授到了新西兰幼儿园,最喜欢问的问题是:“你们幼儿园的课程安排是怎样的?有哪些课程?”不论你到新西兰哪所幼儿园,老师们的回答如同“统一口径”般一致——“我们没有具体的课程安排,以Free Paly(自由游戏)为主”。是的,新西兰幼儿园没有紧密安排的课程内容。每个幼儿园会有一个大体的每日时间表,例如什么时候Morning Tea(早茶)、什么时候Mat Time(集体活动)、什么时候Free Play(自由游戏)等。但具体每天如何安排,主要根据孩子每天实时的情况来计划。
新西兰幼儿园教育的一日流程以自由游戏为主,在这个过程中穿插集体活动。一般情况,幼儿园一天会有两到三次Mat Time,分别在上午和下午,时间在15分钟左右。老师会邀请一名孩子摇铃召集大家进行Mat Time,孩子围成圈等待老师。新西兰Mat Time的活动形式多样,包括讲故事、做游戏、讲规则、学字母、做算术等。我们可以发现,除了45分钟的Mat Time 、孩子进餐和睡眠的时间之外,孩子们全部处于Free Play的状态,也就是“玩玩玩,自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喜欢挖沙就去sandpit(沙坑);喜欢画画、做手工、荡秋千,自己玩去吧。 即使你就想“瘫躺着”晒太阳,那也是没问题的。
在中国,“鸡娃”家长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则是将孩子送到各种补习班进行学习,努力朝着“学霸养成计划”不懈努力;而在新西兰,补习班学习是不存在的,“愉快地玩耍”才是“正道”。
以自然材料为主,“学习资料”不存在
新西兰是一个自然环境极度纯净、自然资源异常丰富的国家。在学前教育领域,其非常强调孩子与自然的“连结”,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之子”。我们所参访的新西兰托幼机构,从环境创设到课程活动,无一不透露着“自然”的氛围。
新西兰幼儿园环境的装饰多取材于自然。例如幼儿园门口种植花草,天花板悬挂树木标本,小石头、贝壳、树枝、松果摆放在幼儿园的不同角落。它们既是装饰,也是孩子可以随时进行游戏的材料。有的幼儿园甚至没有教室,直接在森林里或海边“落户”。幼儿园里面,如果要说有“学习材料”,那就是装扮精致的“绘本区”和“学习故事”区域了,孩子们可以静静地坐在沙发上,翻阅绘本、自己或和同伴学习故事。
在中国,幼儿园强调“去小学化”,但是,“鸡娃”家长们会将孩子送进犹如“鸽子笼”的“补习班”,远离孩子生活与自然并充斥着各种“学习资料”,例如算术题目、汉字临摹卡片等。在新西兰,当孩子的游戏从捡松果到有顺序排列松果的时候,也许他已经逐渐具备基本的数的概念了,而这一切都是源于“自然的素材”和“自由地玩耍”。
在中国,“鸡娃”爸妈和“牛娃”已不再是特殊现象。不论在几线城市,我们都会看到他们忙碌且兴奋的身影——一切为了从小“上名校”而不断快马加鞭地奔跑,连幼儿园时光也“难逃一劫”。新西兰的学前教育,从政府文件到家长意识,其关注儿童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玩”的重要性,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更没有知识性的考核。即使到了新西兰小学,没有具体课程安排的方式依旧会持续。
中国和新西兰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学前教育形态。也许你觉得新西兰的教育排名不错,但如果你是中国“鸡娃”爸妈,想选择新西兰的“散养”教育,我都不劝你做心理准备了,你应该是适应不了的。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博士,上海华幼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
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来稿请标注主题“海外连线投稿”
责任编辑:王妍妍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