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办充满活力质量更高的教育

时间:2024-05-04

李明 朱程红 张翔

江西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个战略主题,着力加强党的领导,着力深化教育改革,着力调整教育结构,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夯基础、补“短板”、抓关键、促发展,在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共享、促进和落实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系列探索和创新。

合理配置资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均衡发展,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近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底部攻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省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和省政府工作报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高位推动。省政府先后召开4次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会,与各级政府逐一签订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状》,构建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先后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项目、“全面改薄”项目等,累计投入400余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1.55万所,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到“20条底线”要求。为化解城镇“大班额”,2016年,分别制定了省、市、县化解大班额专项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省财政2018年、2019年先后下达7亿元、13亿元资金,用于支持各地城区学校扩容建设。通过努力,2018年全省义务教育66人以上超大班额比例由2017年的0.72%下降到0.06%;56人以上大班额比例由2017年的16.51%下降到9.94%。建立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机制,有力推动了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质提速。

深化改革,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2010年,全省启动了扩充城区义务教育优质资源改革试点,从实施学区一体化管理、建立学校联盟、探索集团化办学、校际之间捆绑发展、联合办学等方面,推动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发展,有效扩充优质教育资源,缩小校际间办学差距。2017年,省政府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实现城乡义务教育标准“四统一”。从2019年7月起,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加大投入,重点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强城镇学校建设,着力解决“城镇挤”“农村弱”问题,确保到2020年底,全省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标准,进一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共享优质资源,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跨校选课,学分互认,集聚区域优质育人资源。为让学生享受到区域优质课程资源,2017年江西省教育厅在南昌、赣东北、赣南三个片区选取14所高校,启动普通高校校际学分认定和转换试点工作,开发高校学分互认与转换信息管理系统,组织各试点高校相互签订合作协议。各校纷纷出台配套政策,制定实施细则,鼓励优秀教师积极建设优质课程,优选一批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对外校学生开放。2018年春季学期,高校跨校选课学分互认试点正式实施。这项改革举措一经推出,立即受到广大学子的追捧,首期就有1.19万人次学生在网上完成跨校选课。在此基础上,2018年秋季学期试点学校由14所增加到20所。截至2019年秋季学期,共有4.41万人次学生完成跨校选课,可供选择的课程门次由最初的39门增加到120门。同时,进一步推进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施高校课程育人共享计划,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建立政产学研用共赢机制,汇聚社会优质资源。为弥补高校育人资源的不足,江西省以“双创”为契机,以服务为引领,通过建立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吸引社会优质资源汇聚高校,提高育人水平。先后与旅游部门联合举办了“金牌讲解班”,与司法部门开展“校所合作”,与法律实务部门、新闻单位开展双向挂职互聘,打通各方协同育人渠道。同时,选聘100名省级创新创业导师,组建500余名企业家创业导师库,让学生得到创业导师的面对面指导。我们还与南昌市政府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带动3万余名大学生创业就业。通过建立“江西省校企合作信息服务平台”,举办江西高校科技成果对接会等多种形式,实现校企、校地无缝对接,促进校企校地多赢发展。

面向社会,开放扩大学校图书资源。为推动全省高校图书馆传统文献和数字资源的整合,实现校际间图书资源共享、信息互通,2019年5月,省教育厅印发通知,要求全省高校图书馆进一步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据统计,共有68所高校提出119条开放信息。在面向地方和行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方面,不少学校提供学科咨询、科技查新和研究培训服务,通过面向社会进一步开放图书馆,不断扩大服务对象和需求范围,从而推动学校拓展图书资源,提高支撑科研和教学发展的能力。

强化课堂主阵地,落实素质教育

立德树人,传承红色基因。江西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分布着大量的革命旧址、纪念馆等,拥有井冈山等“四大革命摇篮”,产生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这些都是丰富宝贵的德育工作资源。全省教育部门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用好红色资源,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是编写“红色”教材。2018年,省教育厅组织编写了7册《红色文化》系列教材,覆盖大学、中学、小学各学段,是国内首套成体系的红色文化教材,为江西红色资源的有效利用、红色传统的更好发扬、红色基因的积极传承提供了重要载体。二是持续在全省中小学校开展红色、绿色、古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讲红色故事”比赛、“古诗文大赛”和“美丽校园 精彩有你”等活动,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倡导生态文明理念,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每年有300多万名中小学生参加活动,形成了具有本省特色的德育工作载体。三是建设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目前已有1个全国中小学社会实践营地、14个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64个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一大批市县级基地,大大拓展了学生实践空间。2019年,借助“江教研学”网络平台,整合了国家、省、市级研学基地资源,开设了全省中小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大课堂”,免费或优惠为中小学生提供了100余个实践活动项目,有9万名中小学生参加了活动,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暑期生活。

寓美于教、融美于学、以美育人。挖掘发挥美育育人功能,推进舞蹈、戏剧、戏曲等其他美育课程和赣剧、采茶戏、傩舞以及“红色、绿色、古色”文化等富有江西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进课堂,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具有赣鄱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各地各校充分发挥美育的课堂主渠道作用,加强艺术课程管理,创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探索评价机制,丰富教学手段,把提高艺术课程作为实现艺术教育美育功能的關键。通过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活动,引领青少年学生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将本土优秀文化全方位、全过程融入学校美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抚州市把赣剧引入课堂,在全市全面普及戏曲进校园活动;萍乡市将富有萍乡地方特色文化如“春锣”“傩文化”进校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赣州市把客家文化教育纳入学校美育的重要内容,开发了地方课程教材《赣南经典采茶戏曲集》,兴国的“山歌”、于都的“唢呐”、崇义的“三节龙”、石城的“灯彩”逐步进入课堂。景德镇陶瓷大学以“瓷”为媒,打造融入陶瓷元素的“陶瓷拉坯体验之旅”“瓷韵国风”陶瓷服饰设计与展演等活动。

突出阳光体育,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大力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稳步推进“大健康进校园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坚持把发展校园足球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突破口,积极推进校园足球普及,建立了联赛体系。截至2018年,全省共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校785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4个,国家“满天星”训练营1个,国家校园足球改革发展试验区1个。在全国率先举办青少年校园足球星级裁判员和E级教练员培训工作,为青少年校园足球提供了训练师资和裁判保障。通过校园足球的引领带动,校园篮球、排球等项目也得到广泛开展。学校体育实现了“六纳入”,即纳入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纳入立德树人主渠道、纳入考试制度改革、纳入督导评价内容、纳入全民健身计划、纳入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有效融入了教育事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凝聚了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学校体育工作的强大合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