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如何更好地发挥研学旅行的育人价值

时间:2024-05-04

冯新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一经推出就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很多机构蜂拥而上,积极地开发研学线路,不少学校也纷纷尝试实践。近几年,研学旅行确实取得一些成效,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其中反映最多的就是重游轻学,再就是重线路轻课程、重听讲轻体验、重活动轻反思等。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研学旅行的设计初衷,使这种新的教育形式的育人价值没能充分发挥。

究竟研学旅行有哪些育人价值?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价值?这些问题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

正视研学现状,重识育人价值

研学旅行会出现“重游轻学”等现象的根本原因,一是人们对研学旅行这种活动的本质特性把握不够,二是对研学旅行的育人价值认识不清。

认识研学旅行活动的本质特性。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是知识教育,强调知识和技能,脱离了生活与实践,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少创新能力。而研究性学习则是让学生从生活中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赋予了研学旅行强大的生命力,使得研学旅行区别于普通的旅游,不仅将学习场景从教室拓展到整个社会,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注重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通过探究和体验主动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尝试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不仅能将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深度融合,丰富情感和经验,还能进行再发现和再创造,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会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

研学旅行出现低效的主要原因就是组织者把研学旅行当作了单纯的旅游,忽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认识研学旅行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总书记指出,劳动教育可以“树德、增智、健体、育美”。事实上,研学旅行的有效开展也可以达到“树德、增智、健体、育美”,甚至 “促劳”的作用。研学旅行可以树德: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增强“四个自信”,形成价值体认和责任担当,在集体旅行中践行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良好品质;可以增智: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遺迹、博物馆等,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以健体:让学生“行万里路”,可以促进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可以育美:研学旅行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亲近大自然,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可以促劳:可以通过自我服务、职业体验等活动,开展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的“树德、增智、健体、育美、促劳”的育人价值,能够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研学旅行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也将发挥其综合实践育人的价值,正如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所指出,研学旅行将“着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精心设计课程,彰显育人价值

做好课程设计是实现研学旅行育人价值的保障。目前研学旅行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科学性不强、实效性不够、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等问题。有学者认为,研学旅行课程化是其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有效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其常态化开设的实然路径。因此,要实现研学旅行独特的育人价值,学校就要对研学旅行进行整体设计,并将之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当中,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等,为学生量身打造研学旅行课程,将研学旅行的特性和育人价值有机融入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课程要素当中,确保研学旅行有效有序地开展。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要点。要想设计出既符合研学旅行特性又能彰显育人价值的研学旅行课程,学校和教师需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要点——首先,学校是课程设计的主体,应该结合本校的办学理念及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为本校学生设计研学旅行课程。如果学校确实没有时间或能力设计课程,购买服务也是一种途径,但一定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等,对课程进行改造。其次,研学旅行的课程目标不能定位在知识的掌握上,而要突显育人价值,要体现出德智体美劳多元教育价值追求。再次,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和实施要预设与生成相结合。要预设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且设计和问题相关的以学生亲身实践、参与体验、主动探究为主的系列活动。没有预设就没有课程,但生成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更为重要,要给学生选择、发现和生成问题的空间,让学生去探究、去实践,从而使研学旅行课程更具开放性和生成性。最后,研学旅行的课程评价要关注学生的深度体验等,通过多元评价引导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实现多方面成长和进步。

强化主体参与,落实育人价值

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没有这种参与,就不能产生体验。学生是研学旅行实施的主体,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是衡量研学旅行成效的关键。但是不少学校由于不理解研学旅行的特性或过于担心安全问题,不给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探究的机会,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是被动地接受学校的安排,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研学旅行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为提高研学旅行的成效,落实课程设计的育人价值,必须强化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

鼓励学生参与活动策划与管理。学校在组织学生参与研学旅行活动前,需要进行活动策划。这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能力水平,提出适当的要求,鼓励学生参与研学旅行活动的策划与设计。研学主题的确定、旅行路线的选择、食宿的安排、安全的保障、旅行过程中的管理等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和兴趣特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倾听他们的声音,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需求。研学旅行过程中也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设置不同的岗位或项目组,让学生自主选择参与其中。学生亲身参与活动策划和自主管理的过程也是理解和体验研学旅行的过程,不仅能够锻炼自身组织和策划能力,而且会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自己参与策划的研学旅行活动之中,从而大大提高研学旅行的成效。比如,在学生参与基础上制订出的规章制度,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有利于研学旅行过程中的管理。

鼓勵学生自主探究与发现。旅行对学生来说充满好奇与期待,研学旅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在旅途中不断发现、不断探索的过程,但是不少学校却不给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一味地让学生按照学校的安排,统一参观、听讲或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学生没有时间停留,更没机会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果研学旅行失去了体验与探究的意义,只是换个地方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授,其                     育人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研学旅行一定要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这样学生才能获得研学旅行的深度体验,才能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即便学生发现的问题当时解决不了,回校后也可以继续研究,或者待以后再去解决。这时埋下的“种子”也许就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或者是将来人生奋斗的目标。从某种意义来讲,这也是研学旅行的价值所在。

重视交流反思,提升育人价值

交流反思是提升育人价值的重要环节。研学旅行的过程是一个体验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自我、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但有不少学校的研学旅行无论在过程中还是结束后都不重视学生的交流展示、反思评价。殊不知,这些环节可以提升学生认识、深化育人价值。根据库伯的体验学习理论,体验学习是由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构成的环形结构: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主动实践。研学旅行中的参观考察、探究体验只完成了体验学习的第一步,反思性观察和抽象概念化才是提升学生认识的重要步骤,加强交流反思、总结评价等环节,使研学旅行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才能进一步提升研学旅行的育人价值。

组织交流反思,分享收获经验。学生在研学旅行中,通过参观考察、探究等一系列活动必然会产生很多感受和体验,这种体验是有时效性的,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淡化或消退,从而失去从经验上升到规律、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机会,所以要抓住契机,以交流促发展,以反思促提高。学校要组织学生将研学中的感受、感悟、收获、体验和反思用笔写下来或口头表达出来,跟同伴、老师分享,时间可以安排在每个活动或每天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深度体验和自我评价,并予以价值引导。整个研学活动结束时,也要安排一次大型成果交流汇报会,让学生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展示,可邀请家长及相关社会机构的人员参会和参与评价。学生通过展示研学的成果、反思总结,进一步提升认识,并对下次的研学旅行提出合理建议。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李香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