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赵晓娜
任务驱动法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的教学理念,从再现式教学转向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作为一线信息技术教师,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任务的设计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下面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案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谈一下如何进行“任务”设计。
案例:获取信息的平台——浏览器
这是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课七年级上册专题三的第一课,本节课要达成的知识目标是使同学们了解有关浏览器和搜索引擎的知识,掌握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的操作技能。
任务:通过网络搜索相关信息,并使用word完成一份讲稿来介绍西湖。
师:你们知道电脑有哪些用处吗?
生:打字、看电影、玩游戏、搜索信息……
师:老师给你们一个主题,你们会搜索吗?
生:会。
师:请大家上网搜索有关“西湖”的信息,并完成一份讲稿来介绍西湖。
在這节课上,虽然学生学会了使用搜索引擎,但信息技术素养却没有显著提升。最终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做出一份比较出色的西湖游记。仔细分析,本节课任务设计的最大缺陷就是不够细化,部分学生不能明确任务开展的方向。因此,在实施任务驱动法时,一定要对学生所要完成的任务给予一定的提示,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引导。在本案例中,教师可以把任务细化成“西湖的历史”“西湖文化”等具体问题,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问题集中解决,而不是完全自由发挥。
“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每个“任务”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否则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否则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
设计有效的任务,不妨从以下方面多做努力——
其一,任务设计既要符合课标的要求,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要考虑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由浅入深、合理安排。
其二,任务设计要重视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提升,学生除了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一些简单任务(如电脑绘画、文字处理、电子报刊等)外,还要有发挥创造的空间。
其三,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性和可扩展性,要考虑逐步增加知识难度,层层深入,并对知识进行拓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课本要求的技能之外还能对知识进行延伸。
其四,任务设计要重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其五,任务设计要重视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小组作用。
总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要多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水平,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融为一体,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第三十四中学)
责任编辑:刘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