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环境和遗传因素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的影响

时间:2024-05-04

李新影

青少年抑郁不是“情绪流感”

来自权威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其中,抑郁是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综合不同来源的数据,我国青少年中有20%-30%的人存在着抑郁症状。有些人认为“少年不识愁滋味”,青少年抑郁不是真的抑郁;还有一些人认为,青少年期发生的抑郁就像是流感,不需要治疗就可以自愈。这些观点都不科学,青少年抑郁的危害不容忽视。首先,抑郁症状会影响青少年心理的正常发展,甚至导致自杀等极端后果。其次,抑郁症状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会持续到成人阶段,并可能发展成为临床抑郁症。

我国青少年抑郁的确存在一些有别于成年人抑郁和其他国家青少年抑郁的特点。比如,无论在成年人中,还是在其他国家的青少年中,都是女性抑郁更多一些。然而,在我国青少年中并没有观察到这种男女差异。深入分析发现,我国的男孩和女孩比西方国家的男孩和女孩都要抑郁。没有性别差异的原因在于,我国的男孩抑郁水平比较高。推测起来,可能是我国的文化氛围、教育环境、成年人对孩子的期待给男孩们带来了更多的压力。

抑郁是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心理学中的“生态系统论”认为,孩子的成长受到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环境是一层层嵌套的,小环境包括家庭和学校,大点的环境包括社区等,更大的环境是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每一层环境对儿童青少年的成长都有着重要作用,并且层与层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比如,我国留守儿童现象与整体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有关,属于最外层的宏观环境。留守儿童的抑郁水平要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包绕孩子最紧密的一层是家庭环境,而留守现象和家庭环境又存在着相互作用,当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比较好时能够部分抵消留守现象的不良影响。研究分析发现,在造成青少年抑郁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养方式的作用高达30%左右。

在基因方面,通过对双生子的研究发现,青少年抑郁的遗传度高达50%。抑郁是可以遗传的,孩子是否抑郁,一半取决于基因。我们收集了两三千名青少年的唾液样本,从中提取DNA,分析基因型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发现没有哪个基因与抑郁有明确的关系。基因并不单独发挥作用,导致抑郁,它必须与环境因素配合才行。比如,我们研究得最多的BDNF基因,拥有这个基因的风险型并没有令人更抑郁。但是,当拥有风险基因型的人遇到打击时,的确比其他基因型的人更容易抑郁。所谓的打击包括家庭经济陷入困难、在学校被欺负、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等。这种风险基因与不良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心理问题的机制在学界被称为“基因-环境交互作用”。

家庭教养方式对抑郁的影响是由脑介导的

我们认为,环境因素的作用必须以脑为中介。基因和环境首先作用于人脑,最终才体现在行为结果上。

人脑毕生都在持续发展。青春期是脑发育的关键时期之一,在此阶段,脑内会发生很多变化,其中一个主要变化就是负责情绪加工的脑区和负责控制情绪反应的脑区之间的连接会进一步成熟。杏仁核是情绪加工的核心结构之一,与恐惧情绪和愤怒情绪密切相关。因此,我们锁定以杏仁核为中心的功能连接,考察家庭教养方式对神经连接活动程度的影响。

我们从中科院心理所的双生子库里选择了108对13岁的双生子,对他们进行了3轮追踪研究。第二轮和第三轮追踪分别是在他们14岁和16岁时进行的。除了抑郁水平之外,我们还测量了很多内容,包括父母的教养方式、生活事件以及同伴关系等。在他们16岁时,我们邀请他们来心理所做了核磁共振的扫描。将3轮数据结合起来,我们发现,青春期早期母亲的不良教养方式能够预测几年后的抑郁,而这个关系是由杏仁核的功能连接来中介的。如果母亲用很糟糕的方式对待13岁的孩子,会影响到孩子的大脑,并且导致他在16岁时出现较多的抑郁症状。

利用双生子设计,我们考察了各个变量受遗传影响的程度。ACE模型是行为遗传学里用得最多的模型。该理论的前提假设是,人的任何属性,比如身高、智商,抑郁、反社会行为,高血压、高血脂等,都受三部分因素的影响。A是遗传影响,C叫作共享环境因素,E叫作非共享环境因素。所谓共享环境因素,是指一家的兄弟姐妹们共有的环境因素。比如他们都住在同一所房子里,有同样的父母,父母的收入是一样的等。非共享环境因素指兄弟姐妹之间各自不同的环境,比如他们分别有着不同的朋友、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室等。关于家庭教育,通常认为应属于共享环境因素,因为不同的兄弟姐妹有着同样的一对父母,而这对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应该是相对稳定的。然而,我们研究发现,父母对待不同子女的方式可能差别较大。一般来说,家长都认为自己对待子女们的方式差不多,但孩子们的主观感受通常差别比较大。以中科院心理所双生子库里的双生子为例,有些同卵双生子,理论上他们有着完全一致的基因序列,性格差别不大。但发现,往往一个孩子少年老成,性格稳重,有主见,另一个活泼可爱,性格比较自由。造成这种性格差异的原因是,老成稳重的孩子在家里一直被当成老大,家长要求他要有责任心、照顾弟弟。对老二就没什么要求,只要讨喜就行。久而久之,原本基因序列一样的两个人,性格出现了很大差异。因此,即使在同一个家庭中,家长对待每个孩子的方式也不完全相同,这样,家庭教养方式实际上有一部分属于非共享环境因素,也就是ACE模型里的E。

利用ACE模型,我们分析了青少年抑郁的遗传影响程度,结果发现,青少年抑郁63%的程度上受遗传因素影响,另外的37%是非共享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测量误差。可见,寻找青少年抑郁的相关基因有着充足的依据。然而,像以往的基因研究一样,我们并没有发现明确与青少年抑郁相关的基因位点。实际上,这种现象是学术界的共识,即“失窃的遗传度”问题。这个问题在心理、精神障碍方面尤为突出,除抑郁外,其他障碍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比如,利用双生子研究和收养研究这些传统行为遗传学的手段,计算出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率高达60%、70%。然而,当科学家们着手去找精神分裂症相关基因时,却收获甚微。对于“失窃的遗传度”问题,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精神和心理障碍的诊断太主观了,缺乏客观的指标。假如能够找到某一个脑机制,它与抑郁的相关度很高,那么或许可以把这个脑机制当作抑郁的生理指标,去寻找它的遗传基因,也许能获得较好的发现。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我们计算了从杏仁核到腹外侧前额叶之间的功能连接的遗传度。结果发现,这条神经回路受遗传的影响程度只有19%,而非共享环境因素影响达到了81%。这样的结果显然不足以支持我们去寻找该神经回路的相關基因。然而,从好的方面去考虑这个结果说明家庭教养环境对脑的影响不是不可逆的。假如该神经机制受基因影响大,那么很难对它进行调节。相反,假如它受环境因素影响大,那么在神经发育的关键期和敏感期之内还是可以进行弥补的。当家长认识到了对待孩子的正确方式之后,该神经连接的活动就有可能恢复正常。

总之,青少年抑郁受到环境和遗传两方面因素的影响。虽然遗传因素对抑郁的影响程度高达50%-60%,但遗憾的是,目前并未找到明确与抑郁相关的基因。现有研究发现的若干基因位点通常需要与风险环境因素共同发挥作用。在风险环境因素中,家长的教养方式特别重要。虽然青少年期脑发育的速度不如婴儿期和儿童期,但依然受到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此外,虽然家庭教养方式对抑郁的影响是通过神经回路中介的,但该神经连接受环境的影响更多。因此,家长们要持续地思考、学习为人父母之道。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