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儿童早期语言与认知能力的协同发展

时间:2024-05-04

蔡清

作为一位研究语言及其发展的学者,同时作为一位母亲,我曾带着年幼的孩子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生活过。这些生活经验使我深深意识到,早期养育不只关乎儿童的内在发展,也和儿童与社会的互动息息相关。儿童社会能力的早期发展与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存在着重要的交互,具体到语言发展领域,儿童语言发展不只局限于语言能力本身,而是与包括社会认知能力在内的很多其他认知功能的发展高度协同、互为因果。

婴儿与生俱来具备诸多出人意料的能力

倭黑猩猩是与人类最接近的物种之一。有研究者训练倭黑猩猩,使其能认识和表达数千个词汇,词汇量已接近四五岁英语母语儿童的水平。但是不是就能说黑猩猩具有类似的语言能力呢?我认识一个四岁的孩子,不爱去幼儿园。他这么说:“在幼儿园里,孤独就像一张网,网住了我。”可见再聪明的倭黑猩猩也绝不可能会拥有语法结构如此完整、意涵如此丰富的表达。

那么语言能力包括哪些呢?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看,语言习得涉及很多不同语言子功能的发展,并各自存在大致对应的发展阶段。婴儿在早期语言发展过程中,最早可以分辨外语和母语,以及区分母语中不同的辅音和母音,继而理解语义、词性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大脑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因为婴儿不会讲话,所以我们首先需要有合适的方法来了解与语言理解相关的脑活动。一些新的无损影像学方法的发展,例如结构和功能性磁共振,使我们得以探索这个问题。首先,研究者观察到,从结构上来看,胎儿的大脑在母亲懷孕六七个月时还相当平滑,脑沟回的形成大约到孕30周才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并一直持续到出生。其次,初生婴儿的大脑只有成人的四分之一重,但通过磁共振研究发现,两三个月大的婴儿就可以区别自己的母亲和别的母亲的声音,听到亲生母亲说话时,跟语言相关的左侧脑区会显著激活。一个关于30周左右早产儿的影像学研究进一步发现,即使还未到足月,早产的新生儿已可以分辨不同的说话人以及相同的人发的不同的音。以上都说明婴儿其实是很好的统计学家,在刚出生时就不只可以分辨出讲话者的差异,还能基本判断是不是母语。我们常说婴儿出生时是一张白纸,其实并非如此,婴儿在出生时就已经具有诸多出乎我们意料的能力。

一个有趣的说法是:每个婴儿都是世界公民。这种说法在语言发展上的解说是,作为一种特定语言的使用者,我们会根据这个特定的语言对语音进行范畴化。长期特定语言环境的浸淫影响我们对音的辨别,比如日本人不能区分l和r,美国人不能区分qi和xi……虽然大人不能区分这些发音,但几乎任何小孩在8个月之前都能够区分。然而在这之后,“世界公民”的身份将逐渐失去。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婴儿一直累积着不同的音,如果不去进行任何干预,到1岁的时候他就如同母语的成人一样无法区分这些发音。有这样一个实验,让一个汉语母语的人反复跟小朋友交流互动,保证他在成长环境中经常且持续听到这些发音的区别。实验发现这些儿童到1岁的时候仍然能保持对不同音之间的敏感性。较早的研究发现未接触其他语种的小朋友在1岁左右就失去了这样的能力,而之后通过进一步研究16-24个月的婴儿发现,婴儿的这种分辨敏感性能力大概可以持续到20个月左右。

这个结果让人深受启发且令人感到振奋。是否我们录制相关课程,或给孩子播放多语种动画片就可以让他保持敏感了呢?答案可能是令人失望的。研究显示,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有效的社会互动才能达到这种效果,社会互动在此似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基本的语音习得上,儿童很快习得更高级的语言能力。心理语言学研究发现,在成人听到一个语义或句法错误的句子时,在错误出现的400毫秒或600毫秒前后,在脑电中会看到一个明显的反应。而儿童在2岁半左右已经具有类似的反应,虽然比成人的反应时间稍长,但是在大脑的活动上已经非常接近于成人的模式。

令人好奇的是,语言的形成到底有多少受先天影响,又有多少受后天影响?如先天听觉损伤或者早期不同的语言环境,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 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早期双语或多语环境。

语言习得的影响因素

在很多家庭中,有人跟小朋友说普通话,有人讲的是本地方言,由于一些方言与普通话去之甚远,这种家庭环境的幼儿语言的发展可能就会相对缓慢。因为语言切换需要更成熟的执行功能,这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儿童才能在两种语言间进行更自由的切换。

在儿童的早期家庭生活中,主体语言的比例对语言能力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比如一些从中国移民到美洲或澳洲的家庭,父母在家中多大程度与孩子讲英语对孩子长大后的英语能力有显著的影响。有趣的是,父母英语水平对儿童长大后的英语能力并无显著的影响。就是说,是家长与孩子的英语交流、而非家长的语言水平影响了孩子的这一语言能力。

在语言能力的发展中,阅读是衔接0-6岁和学龄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部分,只是小朋友什么时候适合认字这个问题需要商榷。认字是把一些视觉的形状和已经知道的声音、已经理解的意思联系起来的过程。研究者发现这个过程需要使用到大脑的一些视觉和听觉区域,这一特定的能力来自对视觉区的“再利用”。因为这一视觉区域需要特定地分辨一些形状,知道它们对应特定的字,这和一般的视觉物体识别有所不同。举例来说,当我们看一个物体时,不论哪个方向我们立刻知道是同一个物体,一个杯子从各个角度看都是同一只杯子,但当我们看到b跟d时,显而易见是两个不同的字母。

大部分小朋友在阅读习得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些特殊的阶段,而成年的阅读障碍者有些会保持把字认反或写反的特点。这正是因为阅读并不是一个独立和现成的系统,它借用了脑中存在已久的视觉系统,而视觉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特性是视觉恒常性。这种整个生物界赖以生存的视觉恒常性,在阅读习得中是需要抑制的,牺牲恒常性才能更好地进行阅读,这是神经科学家们和教育者应该关注的问题。教育者首先应该了解阅读障碍和运算障碍,如果缺乏了解,往往会武断地判断一个读写欠佳的儿童智力有问题或不够努力,但实际上这可能是因为神经系统的缺陷,因此从个体层面上对这些问题进行识别和预测十分重要。一些对阅读障碍的研究已经初步揭示了我们怎样通过早期的因素、早期的视听整合,来预测观察对象未来是否会出现阅读障碍。及早干预会有非常好的效果,错过时机则可能会影响到阅读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语言发展还基于很多其他基础认知能力,例如统计学习能力。我们平时似乎能轻而易举、自然而然地对各种文字和话语进行理解,但我们看到的一串字或者听到的一段话,其实都是以序列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我们用线性的语音或视觉符号表达和理解,并进行交流。要从线性语音或文本构建语法树状结构并理解语义,这个过程就涉及了各种统计规律,例如词到词的转化概率,词与词的组合频率。“踢球”“踢桌子”都很容易理解,但如果听到“踢话筒”就需要细想其可能的含义,因为我们的经验中这些词对的组合频率是不一样的。事实上,语言学习的过程相当繁杂,从一个词到另一个词之间的关系,它们的转换,它们的次序,到一些简单的规则,再到接下来怎么样产生一个具体的完整的结构,整个过程其实涉及大量的学习。婴儿在习得序列加工能力前,无法完成对语言的理解,更不用提说话能力。

语言习得还需要基于其他的社会认知能力,例如联合注意。幼儿听到某个词是如何知道这个词代表的意思呢?常识中我们会觉得就是把这个词本身和一种意义连接起来,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连接学习。如果对六个月以内的婴儿指着一个苹果反复告诉他这是苹果,他只会默默看着你,并不会根据你的手势或眼神注意你指向的对象。婴儿到6-9个月才会习得联合注意能力,在此之后婴儿才得以快速习得词汇,了解其意义。

早期教育中常常强调关键期这一概念,但有两点需要存疑:第一是语言学习,特别是语义、语法等高级语言能力获得,是否存在关键期,这在研究领域还没有公认的结论。第二,假设关键期确实存在,那么它涉及“之前”和“之后”两种时间限制:尽管父母都难以避免地担心教育孩子不能错过某个时间阶段,但在教孩子阅读或算数等技能前,还需要认识到这些能力的习得需要基于一些其他认知能力的获得。如果它所依赖的认知能力还未发展到相应阶段,进行阅读和数学教育则显然是过早了,这是一个值得教育者和脑科学研究者共同深思的问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