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张爽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世界上没有哪一种事业像教育事业这样强烈地崇尚未来,崇尚明天。
作为从事一线教学工作21年的教师,我对做面向未来的教育的思考是:我们的教育要注重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品格和能力的培养。当今教育要注重的学生的这些品格和素养,正是当下教育所强调的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之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能力,正是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这也是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强调的教育是崇尚未来的教育的意义所在。
解读核心素养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做面向未来的教育,应该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不应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我们所做的教育应是基于核心素养的面向未来的教育。
“核心素养”这一词语,来自英语单词“Key Competencies/Competences”。“Key”这个词在英语中的主要含义是“关键的、必不可少的”,“Competencies/Competences”这个词在英语中的本意是能力,但是从它所包含的内容看来,翻译为“素养”更为合适。
可以说,“核心素养”其实就是“关键素养”。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将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的内涵中有两个重要概念。一是品格,品格在核心素养中被界定为必备品格,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是一个人幸福人生、道德人生的基石。二是能力,能力在核心素养中被界定为关键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是一个人智慧人生的基石。
品格是一个人作为主体最富有人性的一种本质力量,它蕴含着人的道德性、精神性与利他性;能力则是一个人作为主体最引以为傲的一种本质力量,它蕴含着人的创造性、能动性和内发性。
做面向未来的教育
基于以上核心素养的概念,认真思考当下的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每个人都会不断地接受教育,个人的终身学习将与劳动创造互相融合,接受教育将成为人们的一种生存需求,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第一需要,这也是我心中的未来教育的模样。
面向未来的教育,应倡导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要符合社会发展实际,并有前瞻性。例如,在英语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给学生提供平台,让学生自己动脑,选取学习有用信息,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探讨交流。这样,学生不仅能学到课本中的知识,更能以教材为依托,拓展知识面,学习知识深处的文化,打开了解世界的窗口。只有如此开展教学,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发展需求,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面向未来,要注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与课程的顶层设计方面,要照顾到层次性、发展性、延续性,以唤醒和满足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需要。不同的学生个体,接受知识的方式会有不同,学习能力也会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以生为本,重视不同学生的差异,让每个人都能悦纳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同时,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始终对学习有一种美好的愿望。教师要设置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主动参与教学环节,并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发展思维,自主思考、自主学习。
做面向未来的教育,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我们强调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没有任何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为此,教师不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还要不断地通过学习新知给自己充电,并学会运用教育评价等新的教学手段, 保证教育的有情、有趣、有效、有序。
教师要不断学习改变
做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师需要不断反思和学习,要坚持一些东西,更要改变一些东西。对于现今的学生,教师需要在教育教学策略上有如下改变。
第一,了解学生,让教育回归生活。真正的教育智慧蕴藏在生活之中。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学生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因此我们要对学生的生活充分了解,走进学生生活实際,了解每个学生的喜好,与时俱进地让教育回归生活。
第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良好道德的建构。“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本位、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核心、教育的灵魂。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要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生活,让他们自己种植一些花草树木、自己动手体验一下科学变化,既了解社会又在实践中学习新知,从而了解生活的不易,体验生长的过程,感受生命的意义,选择有意义的生活。
第三,蹲下身去,与学生平等交流。为什么我们和学生的情感日益淡薄?为什么我们的职业成就感日益消减?原来是我们远离了学生,原来是师生互动出现了问题。在信息化时代,我们需要向学生学习,我们需要蹲下身去,我们需要推心置腹,更需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特别是为那些有进步空间的学生着想,因为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爱。“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关爱每一名学生,实现教育公平,这是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第四,改变自己,勤恳播种,静待花开。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粒种子,教师播撒种子之后,种子的生长速度各有不同,我们不能为了秧苗好看就拔苗助长,而是要真正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静静等待每一粒种子发芽、成长,因为用心有情的教育就是要三分教育七分等待。学生的转化需要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学会不断调整心态,懂得宽容与忍耐,对待迷路的孩子更要有“牵着蜗牛前行”的教育情怀。
第五,尊重教育主体,提升学生能力。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有能动力的人,是有生命力的人,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体生命,因材施教。教师要通过设置不同的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自我提升的空间。好的教育,学生会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提升自己,而教师要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学生方面有所作为。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让它传播到遥远的后世。”学校要让孩子天性有展现的空间,智慧有表达的机会,美德在学习中扎根,梦想在勤奋中实现。一所学校看得见的是校园,看不见的是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我们无法延伸生命的长度,但只要我们对教育痴心不改,对学生播洒爱的雨露,就一定能拓展我们生命的宽度!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十五中学校)
责任编辑:姜乃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