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学情分析为课程实施插上双翼

时间:2024-05-04

/ 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体系建构的日益改进,学校为更好地践行人本理念,落实学科育人,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将学情分析作为课程建设和实施的重要环节。

学校利用AAT(学习适应性测试)方法,对学习热情、学习方法、思维方法、身心健康等在内的12个学习因素进行评分。根据每个测量项目的标准分和测量等级(共5级),得出“定量”分析的数据。同时,学科教师和班主任还对每一位学生从作业落实、课堂表现、单元测试等维度对学生进行学情“定性”分析。

2.7%的学生能自主学习,可归类为“学习的路上自己走”;19.81%的学生在老师的示范、指导、讲解说明下,能自觉学习,完成任务,可归类为“学习的路上跟着走”;59.3%的学生学习习惯上或多或少有缺陷,但经过引导和调整后还是能在学习上有更好发展,可归类为“学习路上陪伴着走”。这部分学生是关注的主体,他们更需要爱的呵护和陪伴,需要温馨的提醒和督促。因此,在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优化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学科融合要适切,贯通学习要合理衔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在课堂教学中掌握适当速度,稳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带动学生整体的全面发展。

基于上述学情的综合分析,学校采取了系列有序的课程实施策略,确保核心素养落实和惠及每一个学生。

制定校本学科课程纲要

学校在三级五类课程顶层设计架构的引领下,发挥全体教师课程建设的主体作用,组织开展学科课程建设和研讨,对接科大附中的具体学情,形成校本学科课程纲要,使之成为老师实施国家课程的重要依据。

同时,分学年,通过专家引领举行专题研讨、案例分享等课程实施的研究活动,提炼先进经验,与时俱进,对学科纲要进行再修正,完善和丰富学科课程纲要内容,不仅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和实施能力,更让纲要助推学生核心素养落实落地生根。

建构研修机制促进教学实践研究

为了保证三级五类课程有效实施,学校从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需求出发,建构融合与共,互为策励的研修机制,使学校所有的教学研究活动都指向课堂教学的改进,指向为学生发展服务,让每个学生都能遇到好老师,体验好课堂,体验好课程。

涵养仁德之心,领悟育人之道。学校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每学年开展“爱师月”活动,通过学生讲身边好老师的教育故事,营造尊师爱师的氛围;评选师德标兵,激励教师同伴,分享教育智慧;开展传统文化专题教育讲座,养仁德之心,悟育人之道。

借助专业引领,促进深度研究。学校借力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对口支持,发挥专家的专业引领作用,教研员定期走进课堂,观察学生,诊断教学,指导备课,促进学科建设和课程实施的深度研究。

名师领跑带动,发挥示范作用。发挥“名师工作室”和“鼎新书院”名师的领跑作用,通过名师进班听课、名师研究课展示、名师专题讲座、名师指导教师等,带领学科组老师研究教学,改进教法。以名师身体力行的领跑作用激发教师的专业内省力,并能更好回馈到课堂和学生,带动教师团队的整体发展。

建立教研一体,挖掘学科本质。学校建立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的成长发展机制,落实三个“带动”责任:组织开展一个专题研究,展示一节公开课,带领一个青年教师,发挥教研引领作用;建立“青蓝”带动机制,以骨干教师作为成长导师,使青年教师达到“一年成长,三年成熟,五年挑大梁”。

依托课题研究,激发教师潜能。“十三五”期间,学校申请通过了17项区级课题,其中15项是学科研究课题,老师根据学科教学的实际问题,分学期设计研究计划,开展课题研究,提炼研究成果,在深度研究中提升专业发展能力。

以学定教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全体教师依据学情,以学定教,从关注教材本身到关注课程标准,再到思考学科核心素养;从研究教师如何“教”到研究学生如何“学”,从关注知识的教学到重视学科观念建构的教学,积极进行指向学生素养发展的教学改进实践。为此,学校组织各学科教师基于单元整体设计的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通过项目学习,让学生联系实际,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引入课堂观察,利用同伴互助,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基于单元整体设计的深度学习。教研组、备课组的教学设计是以单元整体设计模式呈现的。教师通过研究课标和教材,分析学情,对整个单元进行整体思考和研究,甚至对教材进行整合,尤其是思考本单元在整个学科知识框架中的功能价值,承载学科本质和思想方法。老师们关注学生学科素养发展,依据深度学习四要素(主题、目标、活动、评价),基于核心内容的功能价值设计单元主题、确定学习目标、建立知识间关联、设计学习活动、确定教学策略、组织单元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基于项目学习促使学生主动发展。“项目学习”强调“学”是课堂的主线,教师“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与收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设计项目,合作探究,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从学习目标上,强调核心知识的获得,学科思想方法的建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从学习过程上,强调完成挑战性任务,积极的参与,情感的共鸣;从学习结果上,更强调学科本质、学科思想方法的理解与内化,实现知识的自主迁移与运用。

利用课堂观察优化学习策略。“志同道合做教育,同伴互助促提高”是课堂观察的真实体现。为了增强课堂教、学、评的一致性,有效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学校引入课堂观察,改进听评课方法,倡导“同头备课,互为助教”的教研模式,鼓励同一个备课组的教师互相听课。教研共同体的同伴互助开发课堂观察量表,通过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三环节对课堂教与学的环节、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效果等进行观察,经过共同体成员的争论、思辨、讨论中促进自我内省。课堂观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更具客观性,对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促进每位教师专业发展、形成共同协作的研究文化大有裨益。

用心呵护学生的发展方向。学校根据学生发展兴趣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采用行政班与选课走班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本学期,学校在三个月内对选课走班的年级内进行了四次的选课调研,六次修改课表编制方案,并设置每天一节80分钟长课,便于学生项目学习、实践探究等。

学情分析是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落实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重要依据,因此,学校在课程实施中高度重视学情分析。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教师基于学情分析,找准教学起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素材,设计适切的教学情境,提出有梯度、有深度的问题,进一步激励老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善知识结构,学习新的技术,掌握新的技能,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浸润在教师的教育情怀中,在老师爱的陪伴中,体验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唤醒智慧,放飞梦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