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和谐教育 适性发展——上海市第二中学“适性发展”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4-05-04

/ 上海市第二中学校长

2014年启动高考改革后,学校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学生选科学习,打破多年的行政班级授课制;二是每个学生都要开展课题研究,培养探究能力从“个别”转向“人人”;三是教学观念和课程结构的转变,教学重点从应试转向学科素养。

面对这些挑战,上海市第二中学(以下简称“市二中”)对标核心素养,对标综合素质评价,对标高考标准,不断梳理发展思路。我们认为,新的高考改革,对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形成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教育模式”,就成为新的目标和任务。

我们对办学理念也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智能,并帮助其发展,是学生成才的通道。过去,“和谐发展教育”引导了市二中的发展,它关注育人的“共性”要求,也关注学生的特长发展,但对标“每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新要求,我们还要进一步凸显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关注。

为此,我们将“和谐发展教育”提升为“和谐教育,适性发展”的办学理念,具体地说,就是“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和谐发展,学校教育和管理各个环节整体优化组合,和谐有序运行。既注重国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同时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还要关注教师、学校特性,以及教育时代特征的发展要求。” 注重“共性”是贯彻“全面发展”之必须,尊重“个性”是探索“适性发展”之选择。

三新:“适性发展”课程的实践

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本质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践行办学理念,最核心的载体是课程;高考改革的目的就是牵引课程变革。为此,我们围绕核心素养,以提升每个学生探究能力、唤醒学生创造力为目标,以新的课程标准和综合素质评价为依据,在继承原有课程建设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基础+研究”“拓展+研究”“活动与创新+研究”的课程建设思路,整合三类课程的功能,建设利于学生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具有丰富性、选择性的课程体系,使得学校三类课程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独立性又有融合性,研究性学习渗透于三类课程之中。

基础课程增添新元素。一是在基础课程实施中,适时提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可以开展课题研究的话题。学生具有差异性,潜能和兴趣点不同,适时点拨能唤醒学生的优势潜能,为有潜能和兴趣的学生提供“基础课程课题研究指南”。例如语文学科“中国古代小说单元”,提出了“古代小说人物到底怎么聊天”的话题,“诗歌单元”课题提出了“新诗的未来在哪里”的话题;数学学科 “概率初步”一节提出了“对福利彩票中的概率计算问题的探究”的问题,“数列”一节提出了“对贷款购房中的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两种还款方式的比较研究”的问题。为有意探究的学生配备导师,开展课题研究常识指导,并提供“课题研究指南”和 “学生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微课,供学生随时自学。二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即限定拓展课程。这是基于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和校情,发挥教师的个性与专长而开设的思维训练、拓展阅读课程。限定拓展课程以备课组为单位,对高中三年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按学期或学年、分章节或单元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增减和补充。例如,英语增设《典范英语》,提高学生的原文阅读理解能力,感悟语言文化背景,结合英语报刊阅读,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写作能力;语文“上海建筑与海派文化单元”,延伸出“寻访城市足迹”,它融合了语文、历史、地理、美术等学科教学内容,目前已成为学校品牌活动课程。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视角,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价值观和审美能力。三是不同学科之间加强融合性教学研究。如劳技课与信息课融合对接,增加单片机、三维制图、3D打印等内容,从而达到基础课程与时代发展接轨的目的,培养实践探索能力。

自主拓展课程实现新转型。自主拓展课程,是基于学生不同智能与兴趣,以学生适性发展为目的的校本化特色课程。学校依托多年的校本课程积累,以传承为主,新开发为辅,建构了具有学校特性的多元化课程。目前已形成四类校本课程。一是基于工程与智能机器人、物理DIY、生物分子、化学创新等专门实验室而开发的科技创新类拓展课,二是由合唱、中国书画、创意素描、室内乐、先秦诸子散文、文学与影视欣赏、主持人艺术、戏剧表演、编剧等课程群组成的人文艺术类拓展课;三是以数学建模、英语辩论、典范英语、生活中的心理学、动画与DV制作等课程为基础的综合发展类拓展课;四是以摄影社、模联社、飞镖社、沙画社、啦啦操、排球队、乒乓球队、篮球裁判、环保社等学生社团为集结的专项能力类拓展课。学生以志趣为导向,选择自主拓展课程,在学习中明晰自己的优势智能。

同时,我们要求自主拓展课程均要含有研究性学习要素,研究性学习权重不少于40%。在自主拓展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课题,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并将课题报告纳入拓展课评价。例如,科技创新类课题“对一特定振源生成水波的研究”,人文艺术类课题 “上海与台湾居民建筑风格研究”“海派旗袍演变史”,综合发展类课题“英语文学中的性别语言”“徐汇区地铁站附近共享单车使用情况调查”,都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而指导教师作为课题导师,在指导学生课题研究中也促进了自身的特色发展。

实践创新课程有了新内涵。首先,在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学习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自主进行课题探究;学校为学生开展研究提供尽可能的条件。在这里,学生的特长、志趣得到充分的展示,优势智能被激发,很多学生乐在其中,一个假期都泡在图书馆,有的学生深夜还在实验室,沉浸在探索的乐趣中,甚至许多同学由此发展成自己的职业道路。

其次,以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德育专题活动,以及学生自主选题的社会调研课题,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创造性学力。要培养每个学生的探究能力,必须开发适合不同优势智能的项目,并让学生经历选题、方案设计、实践体验、分析信息、总结成果、交流展示、评价等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以此获得探究学习的全体验。我们通过让学生参加“三寻访”、开展“社会实践”、参加“志愿者服务”、加入“社团或某一项目”、体验“课题研究过程”、开启“生涯发展规划”,实现了六个100%。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了德育认知和德育体验两大德育教育系列,打造了“英雄模范班、务本讲坛、三寻访树三魂、社会实践锻炼、陆瑾爱心传递、学生青年党校”等品牌项目,逐渐形成市二中“123456”德育特色。

再次,基于实践内容和学生特点,多元组合活动形式、资源、时间。形式上“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如高一物理第一课是参观物理DIY创新实验室。这是以学生“动手做”为特征的实践平台,为所有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研究方法、感悟科学精神提供实践的空间。与之类似的还有“暑期科技夏令营”“大学实验室开放日”“寻访文化名人和校友”等实践和探究。资源上“自建基地与社会资源”相结合。我们自建了物理DIY实验室、生物分子实验室、化学创新实验室、工程与人工智能实验室、机器人工作室、馨逸影视中心、DV创作室、琉璃坊等校内创新实验室,同时在南京雨花台、宋庆龄故居、上影博物馆、海军消磁站、工艺美术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分院巴斯德研究所、上海交大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同济大学物理实验室、徐汇光启基地等场所建立了实践基地。时间上“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学生在校三年学习期间,我们要求学生完成两类课题,即社会调查类课题和学科拓展(或者创新实验类)课题,如三天南京社会考察、两日绍兴文化体验等。其余以课题组为单位,课外自主完成。

三关注:“适性发展”课程的教学原则

关注学生学力基础的差异性。在完成基础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我们对不同班级的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体育组研究出“个性化运动处方促进学生体质”教学,诊断出每个学生体质现状,“一对一”开出运动作业,指导学生完成(该实验获得了全国优秀论文二等奖)。而对实验班学生则在创新实验、课题研究、交流活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关注学生学习需求的差异性。我们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权,实行分科走班教学。高一年级开设所有科目,让学生了解6门学科的内容、作用和未来发展方向,建立全面的学习体验,逐步确立生涯规划,为理性选科做好准备。高二下学期至高三,每周5个半天,六门选科全面走班,实行合格考、等级考的分科分层走班教学,100%满足学生“6选3”的选科需求。为克服教室、师资不足及走班质量管理等问题,我们采取一室多用、跟教结合的方法,语、数、英、体、艺、劳等学科按原行政班组织教学,“6选3”科目则实行集中时间、全面走班教学。

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性。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方式的多样性、开放性已不可逆转,为此,我们顺应时代发展,开发了第二学习空间——基于网络的学习平台。学习平台目前分为知识问答、答疑解惑、实验(实践)、拓展课程、课题探究等五类。由于学习平台无时空边界、针对个性化需求、可选择,具有即时互动、个别反馈的功能,方便了学生个别化、碎片化、随时随地的自主学习。同时,信息技术让教师可以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表现与需求,既可以为学习困难学生提供帮助,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拓展与探究的需求。用数据分析为教学决策服务,也使教师的教学更加有效、高效。

三板块:“适性发展”的生涯课程探索

生涯规划是学校课程改革的创生点。我校以实践创新课程为载体,以多学科课程统整为抓手,以心理和德育课程迁移为主导,学生“认知学习、岗位实践、交流体验”多形态组合,构建生涯规划课程。

学生有不同的天赋和潜能,顺应学生的能力倾向,尊重学生的优势智能,才能唤醒其生命价值观。为此,我们首先开展了“高中生希望特质”为课题的高中学生生涯发展水平研究,确立了“认识自我、了解三业、生涯准备”三个板块的生涯指导。

认识自我。依托心理课程开展兴趣确认、个性分析、能力诊断和价值观的自我探索,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能力倾向、志向愿望。同时,发挥学校社团作用,通过社团活动,引导学生辨析自己的兴趣和志趣,将外化的感官兴趣,内化为稳定的志趣,树立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用人才的信念。

了解“三业”。“三业”指目前社会行业、岗位职业、大学专业。我们开设了“务本讲坛”,以各行业专家、高校老师、校友为主讲,着重分析职业趋势,涉及理化、航天、IT、金融、医学、文学、艺术、体育等不同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让学生对不同行业的作用、岗位特征、大学专业方向有了基本认识。“务本讲坛”关注学生职业导向,更关注人生发展。目前已开设了23讲,“务本讲坛”还获市校园文化优秀项目提名奖。

生涯准备。一是各学科在教学中,适时介绍相关行业和职业的作用与前景,同时,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对知识能力、个性特长、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如物理课介绍核电、高铁应用等,让学生建立学习与职业准备的关系。二是拓展社会实践功能。我们以学生个性特长和志趣为依据,分配相关志愿者服务点,开展社会实践;还利用寒暑假,开发一些职业体验基地,如理财、物流、社区管理、企业等,让学生在职业体验中进一步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对求职者的要求,明确职业方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