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文
>> 黄海明
教育的宗旨就是帮助每个孩子认识自己,探求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用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引导学生实践探索,用开放多元的教育空间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帮助学生打开视界看到自己,发现优势,发掘潜能,开启完整充实的七彩人生。“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我校的教育思想;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是我们始终坚持的育人目标与价值追求。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源于我国古代“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典故出自《论语·先进篇》。孔子针对子路和冉有的不同性格与特点,针对“闻斯行诸”的问题,给予了不同的回答与指导。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获得最佳发展。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多元智能理论。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智能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人与人之间的“聪明”差别,主要在于不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才。因此,主张在尊重了解学生智能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基础上,使教育适应学生。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智力结构和学习方式,所以,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学校教育的每项改革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最大效益;所有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具有多元智能和不同的发展潜质,学校教育应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建构一种可选择性的教育,以适合不同学生的不同潜质、不同学习方式和不同发展需求。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高中教育的要求包括“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及教育部等部委相关配套文件精神,北京市教委相继出台了《北京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和《普通高中2017级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等文件,其指导思想就是遵循教育规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优势,构建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构建开放性、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让教育为每个人的终身发展与美好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因此,“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历史与现实责任,则责无旁贷地落到了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肩上。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近几年来,我校在构建以“善美文化”为核心的德育体系、构建适合学生的特色教育与构建适合学生的教学体系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构建以“善美文化”为核心的德育体系
弘扬“善美文化”,为学生奠定善美的人生底色。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志愿服务精神、学校“敦品砺学,至善至美”的校训、“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体为人之本”的育人策略以及“培养有高远人生目标,高雅艺术品位,扬善好学,胸怀天下的合格公民”的培养理念等图文并茂地展示在学校的醒目位置。此外,积蓄善力的安全教育策略,展示“善美”教育的厚德园,学生艺术特色的美术作品展示等,让置身其中的师生耳濡目染,自觉将自己的言行融入“善美文化”中。
学校以“善”为基点,不断拓展其外延,将善美寓于学校的艺术节、体育节、学生节、班主任节、成人仪式、毕业典礼、国旗下讲话等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们还出版了介绍王万仁老师事迹的德育校本教材《榜样的力量》,将其作为师德校本教材;请“女排奥运冠军”宋妮娜、周总理侄女周秉德、央视主持人王雪纯等名家走进校园,通过系列活动实现善美浸润,引导师生在践行“善美文化”中提升生命价值,奠定人生底色。
传承“红螺文化”,弘扬“万仁精神”,倡导“日行微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内容。学校根据学生实际和校内道德榜样的力量,逐渐形成了“红螺文化”。“红螺文化”的精髓是“扬善和谐,执着奉献”,因此学校倡导“日行微善”。学校退休教师王万仁老师,省吃俭用捐款90余万元设立“红螺学子奖学金”和“红螺园丁奖”,师生感动于王万仁老师的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向王老师学习。师生员工一直坚持以“日行微善”为切入点弘扬“万仁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共有22个“微善班”,活动内容包括保护环境、帮扶敬老院老人和为孤儿院儿童献爱心等。各“微善班”不但定期开展集体活动,同时每个成员坚持做到日行一善,并续写雷锋日记。
加强心理健康及生涯规划教育,为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服务。学校重视心理健康及生涯规划教育,建有生涯规划指导中心、潜能开发室、沙盘活动室、专用教室等。学校有两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生涯指导服务。
教师发挥心理健康咨询室的功能,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辅导活动,提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以生涯教育为主线,以“了解自我 实现梦想”为主题,通过广播、《红螺心语》小报、国旗下讲话、生涯教育讲座、户外拓展和时光轴等活动普及心理健康和生涯教育知识。
学校在预科年级成立了心理社团,利用寒假进行活动。高三年级和预科年级开设心理健康课,利用课堂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预科年级主要是入学适应、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高三主要是心理减压、职业生涯教育等。另外,沙盘小组每周活动一次。通过这些课程与活动,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团结协作能力。
家校合作形成合力,助推学生健康成长。为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学校要求每个班级都要建立微信群,教师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协调。教师寒暑假定期进行家访,学校定期向家长开放,让家长走进学校参与学校管理活动(每学期,新疆学生家长访问团来学校交流研讨)。组建家长委员会,请成员为学校出谋划策,同时监督学校的管理过程。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开放课等活动,形成家校联合教育体系,让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
●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艺术特色教育
艺术教育是我校的办学特色之一。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提升其审美能力。从2005年开始,我们就确立了“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以局部带动整体,创建特色模式”的发展战略,为学生开辟了另一条升学之路。
2007年,北京全面推行新课程后,我校对美术、音乐表演实验班进行了改革实验:增加艺术专业、文史类课程,减少理化生课程;以专业会考成绩代替理化生会考成绩;新生入学后,学校允许普通学生自主选择,高一、高二、高三学生都可根据个人兴趣特长在课外小组活动中学习艺术。为了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我校还试行了“二加特”培养模式,即:学生经过两年高中课程(必修、选修、兴趣队组)学习后,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发展方向,在自愿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参加队组活动,为“特长”升学做准备。目前,学校主要有体育、美术、音乐等方面的活动队组。学校不仅开设有艺术鉴赏课,还在每个年级专门开设了一个音乐班和两个美术班,培养专门艺术人才。每周在周五下午设有艺术方面的校本课,如素描、橡皮章、剪纸、摄影、编导等,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学校积极为每个学生创造展示的空间:带领音乐专业班学生到首师大钢琴系与大学生一起展示演出,为张雨芃同学在校期间举办了个人刻版画展览,帮助玛依努尔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的角逐,支持高二音乐班7名同学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合唱先锋》争夺赛……
近几年我校音乐生本科上线率一直保持100%,美术生本科上线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一大批学生考入中央美院、天津美院、沈阳音乐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和音乐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四川音乐学院等重点本科院校。许多毕业生升入大学后或工作后也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王三月同学在首师大举办“王三月独唱音乐会”;奥运火炬手刘鑫艺同学获首师大“十佳之星”称号;高娜同学毕业后签约国家大剧院;高硕同学就业于中央电视台;白敬亭同学大学期间即出演电视剧《匆匆那年》……无数中考成绩一般的学生在我校经过三年的学习放飞了理想,收获了成功。
●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体系
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普通高中办学与人才培养多样化的关键是课程建设。高中办学多样化的内涵,就是通过课程建设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学校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办学特色,就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环境。近年来,在严格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学校研发了一系列适合学生的课程,赋予学生自主选课的机会,为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的多样发展提供了保障。
一是结合实际,开发符合学情的校本课程。我们规划、设计了“十三五”时期学校课程建设蓝图。开发了艺术类(书法、橡皮章、剪纸、素描、阮族乐团、表演艺术等)、科技类(过山车、平面设计、3D打印、科技英语、生物组培实验等)、体育类、传统文化类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实施,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天赋与潜能,为其提供了生机勃勃的教育生态环境。
二是开设跨学科的综合课程。跨学科项目研究、培养“通才”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依托我校北京市“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文科主题型综合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我们决定将跨学科综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另一重点和特色。我们计划每学期确定一个主题,语文、英语、历史、地理、政治、美术、音乐等相关学科紧紧围绕这一主题确定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如结合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爆发80周年,我们确定了“全民族抗战”主题,旨在给学生一个全面、生动、深刻的抗战史实,让学生充分感悟抗战精神,激发爱国情感。通过5个小时的“文科主题型综合课程——全民族抗战”汇报展示,8位教师代表7个学科,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本质来进行阐释和分析,学生获得的是对这一主题知识全面、深刻的认识,有效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这次尝试,也丰富了学校的课程内容。作为我校的特色课程,综合课程建设将成为新常态。
三是开展研学课程。我们大力加强学科实践活动,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分别在高一、高二年级中开展了“天府之国——成都”“齐鲁大地——山东”“丝绸之路——西安、敦煌”等地的研学活动。干部教师仔细筛选研学基地,认真编制研学手册,学生在参观中完成研学手册,做到参观、学习、研究一体,最后学校制作出学生研学成果集。研学课程使学生巩固和丰富了课堂知识,增强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同时培养了探究精神与实践能力,强化了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担当精神。
四是在各年级中开展经典阅读课程。以语文学科为例,每周2节阅读课,由语文教研组根据各年级学生情况,系统规划三年的阅读书目,设计阅读问题,组织学生开展系列读书活动。同时开展各种阅读成果输出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营造书香校园氛围。高一年级以班级为单位,每名学生都亲手制作手抄报,展示自己对名著的理解与感悟。高一年级组和预科年级在教学部门的支持下组织了话剧展演。在展演前,学生再一次认真研读名著,在老师的指导下改编剧本、排练、制作海报,参加怀柔区“高中生读名著作文竞赛”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对名著的感悟与认识进一步加深。高二年级以“诵读经典”为题,对经典名著的片段进行朗诵、表演。名著展演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加深了其对名著的理解,同时挖掘了学生的表演天赋。这真是阅读点燃激情,舞台演绎精彩。
>> 学校艺术节
构建适合学生的课堂。无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其高效实现都有赖于课堂的教与学。课程创新是外核,教学创新才是内核。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构建“六有”课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六有”课堂,即从学生层面,有兴趣、有主动参与、有获得感;从教师层面,有生成、有思想智慧、有成就感。学校围绕“六有”课堂建设开展了系列活动。
我们以构建“六有”课堂为目标,修订和完善了《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红螺寺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以标准来衡量常态课堂教学。依托每学期固定的青年教师汇报课、第一学期11月份与第二学期4月份的教学检查月活动,以各学科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学校相关部门领导组成评委,对常规课堂教学进行书面评价并召开总结会进行反馈。此外,我们每学期都组织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及开展不同课型的研究活动。除校内的研究课外,我们还加大本区校际间和跨区域交流,先后参与了数学、英语、物理、历史、信息、体育等学科的“同课异构”活动。在上述各种课例研究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更新,课堂教学的研究能力不断提高。
我们通过分层教学实践,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内容。到2017年3月,参与分层的年级由之前的高二扩大到高一,分层的科目也扩大到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六个学科。分层教学使同一层次内学生的基础和水平较一般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更为整齐,由于不同科目各自分组,能够较好地适应学生的兴趣和差异。特别是基础层的学生自卑心理消除,更愿意学习,参与竞争,从而使学习有了较大的进步。分层教学能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特点,设立恰当的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保证了课堂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被学生接受,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如今,“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已经成为全体红中人的共识。在扬善奉献、团结进取的红中人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教育教学成果显著。学生文明有礼,具有善美情怀,受到社会广泛赞誉。学生高考成绩连年提升,学校获得了“北京市艺术教育特色校”“北京市中小学美育研究会团体会员校”“北京市校园环境文化艺术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勤奋、和谐、执着、奉献的红中人,永远不会停下前行的脚步。我们将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思想引领下,一如既往、脚踏实地地辛勤工作,不断创造新的奇迹与辉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