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文 |
所谓打造可学习的校园,就是努力让校园中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学习的存在与获得,让校园里的每一种行为都蕴含学习的属性与价值。狭义的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理解、探索、实验、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佛山市东平小学由八所村居小学合并而来,“让校园里的每一种行为都能带有学习性”成为我们不懈的追求。
“可学习”的前提基础,就是要师生共同营建学习场域,这一场域不是刻板的,而是带有幸福的温度。马丁·塞利格曼在《持续的幸福》中提出:幸福能够提高生活满意度,并且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培养更具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我们幸福教室的建设,就是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满意度,使其产生积极情绪,从而合力建设学习场域。
以细节充实域之建设。学习场域,离不开多项实物的建构。东平小学重视场域建设中的细节——阅读区、展示区、成长角、工作台。自从讲台撤掉以后,同样的教室,有了不同的定义。到了主题学习时期,书架上是与该主题相关的绘本书籍;窗台上、柱子上、展览板上展示的都是孩子们的课程作品。教室里的鱼缸,再也不是简单的美化环境的摆设。每一条小鱼每一天的变化,孩子们都能告诉你。这些,在他们的日记里,在他们的眼里,在他们的心里。这些物质层面的细节,让学习场域的“资本”更加丰富。与此同时,教育行为方面的细节更为重要。因为学习场域更侧重意义场域层面的归属。弯下身子和学生对话,主动和学生打招呼,使用文明用语和优雅的体态语……这些“文化资本”的细节将会悄无声息地润泽着场域中孩子们的心灵。幸福的教室,来源于这些构建场域的细节。这些细节带来的是积极的情绪,而积极正是幸福的基石。
以关系打造域之重器。学习场域建设的主力军是教师和学生。师生间的交往模式往往是最直接与最能引起互动的。场域成员间的互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直接如面对面交谈,间接如通过各种社会化媒体、大众媒体等。幸福教室师生的关系是非常强调和谐互动的。开展新的知识学习前,教师总会先提问学生自己想了解和学习的,学生会积极地参与,并且提出学习的希望,师生共同探讨怎样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对于常规纪律的要求,也是共同探讨,教师慢慢引导而提出,而非生硬地提出。这种和谐的关系形成后,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对学习场域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正是幸福的要素之一,师与生、生与生、师与家长皆如此。
以陪伴营造域之氛围。学习场域的核心是人,这决定了学习场域不单有工具性,还应有人文性。“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教室空间的改变,引发师生关系的重构。教室中,两位主班老师时时刻刻和学生在一起,上课时组织课堂,下课后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生活日常,可谓真正地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而非只是“上课”。师生的互动鼓励不再是课堂上的模板化赞美,而是教师善于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从他们身上了解突破口和推动其前进的动因。教师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还关心学生身心的发展。只有这样,学习场域才能“动情动心”,发挥最大效能。这样,师生就能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消除场域中的“对抗”状态,使得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交流得以实现。教师对孩子的“真情”,会牵引教师全身心地“投入”,会让场域中的所有成员铭记在心,因为所有的学习、经历都将陪伴着人,影响着人。
“可学习”就是要让学校沉淀的文化和文化凝聚的精神成为不断生长的学习资源,就是让文化建设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校园文化不能为建设而建设,而应该是为了师生、发展师生,是师生主动构建生成的文化,是师生兴趣、动力、责任、义务的所在,植根于心田,鲜活且有内涵。东平小学从师生校园文化的实践出发,提炼出“慧指文化”这张靓丽的校园文化名片。“慧指文化”就是让孩子依童心去感悟生活,让孩子用慧眼去观察世界,让孩子用双手去创造智慧,从而培养孩子的实践力、想象力、创新力。同时,也意味着让教师抱童心去教育教学,让教师用慧心去引领童真,让教师用双手去呵护孩子身心成长。学生在校园文化中的学习发生认知变化,这种转变可以是浅层的,比如回忆、感知新知识;也可以是深层的,比如个人态度的转变、世界观或信念的形成。
>> 飞向未来
趣中学。东平小学建校以来,这里的一切皆由孩子的兴趣做主。如:孩子、老师们对于外部世界的渴望,促成了东平校园中书吧、格林岛绘本馆、班级图书角、静思书轩的形成,每一个师生活动的角落,随手都可以找到阅读的书籍,图书的收集、整理、归类等均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正因为阅读如呼吸一样自然,它又反向推动我们的学生不仅爱阅读、爱学习知识,又努力实践真知。
此外,校园里,翠色欲流的蕉园、果园、花园,都成了孩子们国画写生课的丰富素材。学校行政楼西侧的笑脸墙壮观、别致,镶贴其上的三百多张笑脸是东平小学孩子的杰作。每幢教学楼的楼梯墙裙、走廊都装饰着孩子们设计制作的趣味陶板、精美广绣,每块草坪都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孩子们的陶艺作品,留下了他们在东平成长的见证。
美中学。在东平,木工模具的制作和研究,吸引了一大批孩子参与其中,因为这小技能里藏有大学问。在科学探究室、劳技制作室,孩子们在体验与制作中感受失败的教训、创意的惊喜、成功的快乐。东平小学还有航空模、航海模、车模、建模四大模型团队,专门筹建了车模、建模工作室,定期向学生开放,在那里,你定能看到孩子们投入、忙碌的身影。而在学校400米标准运动场的上空,你可以看到孩子们遥控飞机花样飞行、成功着陆,孩子们追求、享受科技之美的喜悦溢于言表。
走出模具室,绿韵廊、木瓜园、葡萄园、香蕉园、龙眼园、桑树园、玫瑰园、百果园、藤园、锦屏帘……一定会吸引你的注意,那都是孩子们亲手栽种的。他们每天给植物浇水、施肥、松土,用心陪伴,精心呵护,观察植物的生长,感受生命的力量。大爱无痕,在一楼的“开心菜园”,孩子们参与播种、耕作、收获,体验农耕的乐趣,享受劳动的快乐。劳动之美,美在肌理。
玩中学。教育,强调尊重学习者的本真,而爱玩就是儿童的天性。校园文化要提供能让孩子们玩的地方,让他们充分释放天性。东平小学校园内的“足球天地”和“轮胎乐园”就是孩子们“玩”的地方。学生个人玩、组队玩、集体玩,玩得不亦乐乎。足球天地,可玩顶球、射门、传球,可知历届世界杯知识、球星知识,可感团队协作、拼搏的魅力;轮胎乐园,可玩攀爬、接力、钻圈,可知品牌知识、轮胎历史,可感科学的奥秘、人文的关怀。这种游戏化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身心融合,让知识与思想同时浸入他们的心灵。
“可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摒弃以往填鸭式、被动式的学习方式,追求小组合作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让校园在体验、探索、互动中变得生动。东平小学经过近四年的探索实践,依据建构主义、启发式教学等理论,构建出符合学校师生实际的教学模式——问题导学。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引导学生生成问题、质疑问题、解决问题、再生问题,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目的。
全力打造问题课堂。在这所“有问题”的校园中,“有问题”的教师致力打造“有问题”的课堂,培养“有问题”的学生,让“问题”在课堂上无处不在……发现问题并主动寻找解决方案,这才是思维的起点。发现问题后,小组内合作筛选问题,在自主探究中,学生加深了理解和感悟,激发了学习潜能,让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学生选定问题后,进行合作解决。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体验知识转化策略,理解数量关系,学会各种转化方法,培养他们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性、灵活性,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中,教师因势利导、巧妙点拨,把学生引向学习的“更深处”。 比如,曾老师在三月里,带着孩子们共同探究“为什么有些树春天才落叶”。学生围在树下,捡起自己喜爱的树叶,拼出他们眼中的春天。再由初始问题探究不同植物发展的科学知识,由科学知识引发新的问题思考——关于赞美这些植物的诗歌又有哪些?于是孩子们吟诵之时,更多了一份自主。每一节课,曾老师都巧妙地利用孩子自己的问题生成,相机开展课程,打开学生的形象思维,在思维中找形象,在形象中找表现,丰富了学生各方面的学习内容,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力。
>> 轮胎乐园
构建新型学习共同体。动态的水才能鲜活。东平小学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就彰显了它的流动性。通过“科学分组、构建愿景、建立公约、多元评价”来形成常规的合作小组之后,小组成员的组合、成员的角色定位都可以呈现动态变化,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定期进行合作小组的调整,逐渐过渡到自发地形成各种学习小组、兴趣小组、研究小组,让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自然强化。
学生在学习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班级按照原有的小组分工合作,带上提前准备好的软尺、笔、记录卡等,来到校园里。其间,小组的形态经历了三次变化。首先是常规小组根据要求,找到了校园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接着几个常规小组组成大组,解决了测量过程中尺子不够长的问题;最后,为了解决柱子太高无法测量的问题,多个组长组成“超级小组”。本课因学习任务梯度的不同,小组发生了三次形态变化,在完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基础上,学生还探索出“测量出每一个小格子的长度再乘以格子总数求得出柱子的高度”的学习结果,这已经超出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研究教育变革的国际著名学者迈克尔·富兰认为:“教师是教育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教师团队建设是每所学校的大事,是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闪光点不同,他们若每人都能点起一盏花火,那整个校园必将星光璀璨。因为,人本身就是最丰富的学习资源。借教师之光,学教师之长,我们的学生和教师,都将见之更广,行之更远。
一师一课程。拥有优秀教师团队是办一流教育的前提。至善团队,高于优秀,又源自优秀。有人说,每位孩子与教师的结缘都是一种奇妙的缘分,能遇到一位优秀的教师,是一件幸运的事情。教师自身优秀的品质、优秀的教育方法和课程理念将给予学生极大的影响,所谓教师的示范性也正在于此。在东平,像这样的优秀教师有很多,他们不是教材的搬运工,而是善于思考、乐于挖掘、勤于总结的智囊团,他们本身就是供孩子学习的巨大资源。
林桢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写种子发芽的观察日记。四人小组分工实验,合作观察,五花八门的观察日记出笼了:有的用自然笔记的方式,画出两个杯子,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有的用表格的方式,记录种子每天的颜色、长度、叶子数量等数据;有的画豆子的生长折线图,配以文字说明。一个星期之后,四人小组把数据和记录共享,合作写出“关于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部条件的实验报告”。教师还与学生一起阅读绘本《安的种子》,知道了除了客观的外界条件,爱与呵护可以让生命更灿烂。师生共同感悟着和种子一起成长的生命旅程。
像这样的教师,东平还有很多。他们是课程建设的“领头雁”,他们将自己的思想、理念、行动、信念,于千万个日夜中传递给学生,血脉相承,薪火相传。
一室一团队。新媒体的发展,让我们拥有了更加丰富的学习渠道,能快速接收教育信息资讯。新春伊始,骆亚军名班主任工作室的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文章,吸引了众多教师的目光,大家了解到《开学第一课》原来可以这样上。通过新媒体,我们可以及时地学习到工作室的优秀经验,教师笔耕不辍,起到了极大的带动作用。这样的工作室团队,东平也不止一个。在东平,骨干教师成长课程助力教师出成果、塑风格:以特级教师工作室为引领,成立“生存作文研究室”“诗歌社”“数学日记研究组”等骨干教师工作室,以课堂研究为抓手,发表论文,编制文稿,展览成果。班主任培训课程提升班级管理智慧:级长大课为班主任管理提供示范,定期开展的班级特色建设交流是提升班级管理的有效途径,班主任智慧讲坛展现东平班主任百花齐放的管理成果。
专业成长的路上,总有前人在引领。每位教师都在“胜任—优秀—卓越”的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
一科一跨界。如果有人问你:“你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吗?”你可别笑他,在东平,也许这真的就发生了。唐志梁,将一名数学老师对折纸艺术的理解与运用,融入班级特色打造中。唐老师从最开始的自学中国传统折纸艺术、示范教学,到将数学问题引入折纸艺术,引发学生多维度思考,再到班级特色打造,激发学生潜能,开阔国际视野。其论文《“折出我未来”班级特色建设的构想与实践》获“佛山市教育教学论文和教学设计”一等奖,论文《折出我未来——以折纸为抓手建设特色班级》发表在2013年第4期《班主任》杂志上;行动研究案例《我的地盘我做主——班级特色对班级建设的重要性》获佛山市教师校本行动研究一等奖。学生与教师,相学相长。数学,原来也可以这样玩。
>> 足球天地
东平刘老师的朋友圈中这样写道:感谢爷爷在小时候让自己学习钢琴,虽是皮毛,却在30年后的今天为自己的工作提供了更多可能。谁说语文老师一定要在教室里逐字解释小诗《苔》,才可以让孩子明白“平凡的我们也可以像牡丹一样开放”。我们的教师,也在尝试着激发自己的潜能和学习力,去给东平学子更多的可能。
所以,当你看见语文老师在布置画报,音乐老师在编辑诗歌,请你一定不要见怪。融课程的教师,已经深感自己的“独门绝技”远远不能满足课程发展的需要。他们需要将音体美语数英巧妙融合,以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为引导,去设计课程,去练就自己的“十八般武艺”。
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文化应该是“可学习的”,学习师生共同生长的精彩——亲自参与的实践、主动探索的思维、不断追求的精神、美化心灵的思想、甘为人梯的情怀!
又是一个春暖花开日,新芽抽条,生机盎然。树下那个小小的背影,似曾相识,他或是睁大眼睛贴近芽儿,或是动情地与其对话,或是低头记录,在他心中,当也有一朵新芽在生长、绽放……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