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做山区教育的守护者
文 | 孙凯莉
乡村教育水平的提升仍是非常重要的社会议题。相较于普通教育,乡村职业教育更是“举步维艰”——农民的学习基础薄弱,接受新知能力不强,对事物的认识方式单一、固化,这些无疑都给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带来了巨大压力。“提升农民素质,增强各类技能,扩大农民就业,促进村民增收,创山区一流成人教育”是北京市房山区史家营乡社区成人职业学校提出的办学愿景。王刚校长认为:不畏挑战,与时俱进,应是学校的教育态度;与势相宜,立足本土,才是学校的科学谋略。在新的形势下,他带领学校秉持初心,在为山区农民提供优质教育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王刚校长(右一)参加史家营乡社区成人职业学校“三条种植带”座谈会
行成于思,科学的指导思想是有效开展各项工作的必备条件。“随着史家营乡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当地人才需要‘转’, 适应社会需求‘变’”是史家营乡社区成人职业学校的办学思路与创新模式,也是学校的行为导向,是学校紧跟时代步伐的最好证明。正是出于这份教育者的自觉与自省意识,王刚校长引领学校始终坚持急社会之所急,尽力完善自身职能,为山区建设助力。同时,以“夯实内涵、坚实创业、务实增效、真实提升”的“四实”发展目标为依托,担负起自己的育人职责。
实质上,“四实”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夯实内涵”就是以学校发展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紧盯质量和效益两大最基本、最核心的要素,在办学理念、文化凝聚、科研创新、教师素质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等方面下功夫;“坚实创业”就是针对山区成人教育发展短板,精准施策,全方位走好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务实增效”就是学校要主动出击,加强与机关科室、业务单位、社会团体的沟通协调,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师资队伍的对接,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真实提升”就是总结学校近些年办学实践中的成败得失,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具体包括六个“着力”:着力加快山区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缩短差距;着力扩大山区农村成人教育资源,补足短板;着力提升山区农民职业教育服务水平,拔掉穷根;着力改善山区成人教育办学条件,兜紧底线;着力加强山区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建机制;着力健全村级成人学校办学保障体系,实现全乡覆盖。
学校将瓶颈化为突破口,从困境中寻找出路,通过实践到认识、认识再到实践的完整过程,思考、提炼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办学思想,支撑着学校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教师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力量,也是一所学校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是对于成人教育而言,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校教育的层次。在王校长的牵头下,学校一直在积极探索山区成人教育的新模式,并逐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按照“年度有规划、学期有计划、月月有进度、日日讲效率”的工作要求,依据培训菜单,结合调研需求,加强学习,展开培训,实现针对教师培养的预期目标;完善了成人培训、学习型组织建设、市民文明学校体系建设的管理体系,加强分校专干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继续采取东(金鸡台、青土涧、西岳台、大村涧)西(秋林铺、莲花庵、曹家坊、史家营)下(青林台、杨林水、柳林水、元阳水)三片分片开展工作的形式,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
目前,学校已初步形成校长抓全面、主任管具体,既分工又合作的乡校工作格局,借助乡、校两级有利资源推进教师专业化建设;学校领导还从激发教师的潜在动力出发,积极打造特色教师队伍;组建了一批学识渊博、实践能力强、了解山区百姓疾苦、热心山区事业发展的兼职教师队伍;培养了一批群众基础好、沟通能力强、愿意为百姓服务的教育志愿者队伍。
学校还注重吸收中青年教师群体,为学校教育增添活力,对青年专任教师进行合理分工,使他们发挥出自己的特长,既增强了青年教师的自信心,又能够督促其在专业化的背景下尽快地成长起来。另外,学校在为部分教师明确分工的基础上,还尽可能地为教师搭建更多的学习与交流平台,通过让教师聆听“做山区教育的守望者”报告会、“课程开发”专业讲座等,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与认知能力。为了顺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学校着力加强干部教师的信息化学习,确保其能够操作基础的计算机软件,掌握绘声绘影制作等常用技术,为学员的进步提供智力与技术的双重保障。
>>小农夫课程
王刚校长通过分析区域与学校特点,在办学模式与文化构建两方面自发创新,和同人一道促进了史家营成校品牌项目的生成。
“三带两棚一社”的“321”办学模式,是学校的重要探索成果。“3”即指三条经济种植带。学校深处百花山地区,“一山同四季,十里不同天”是这里气候条件的真实写照。为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学校因地制宜地建立起“土豆种植经济带”“特色豆角种植带”“谷子种植经济带”三大特色种植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当地农业生产与生活所需。“2”指一白一黑两色大棚。白塑料温棚种植香菇,黑遮阳耳棚种植白背毛木耳,调整了区域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的实际收入。“1”指一个合作社。“三条种植带”“两色大棚”形成以后,在微观上,已经衍生出“个人资金—农家院经营—合作社供货”的经营模式,使每一户都能参与其中,都能从中获益。
此外,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是学校关注的重点。王校长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伴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农民们越来越多地将精力投放到文化事业当中,乡土文化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的“心头好”。因此,学校便把眼光锁定在了山梆子戏曲之上,立志要将当地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在元阳水、柳林水、杨林水三个村有一个由戏曲爱好者自发组织的小剧团,但这个小剧团组织松散,活动随意,演员的表演水平也不高。为了将这一曲种更好地传承下去,王校长决定把山梆子剧列入培训计划,组织乡校教师开展下乡调研,走村串户拜访了多名山梆子老艺人,听他们讲述山梆子戏的历史沿革,回忆当年演出的剧目、角色,并邀请全乡二十多位知名山梆子老艺人到校开展讲座,分析当前山梆子戏面临的形势,聆听他们对振兴山梆子戏曲的建议。经学校的多方努力,在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三水”山梆子剧团正式成立,排练工作也相继展开,首次正式演出就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学校还成立了房山区第一个“文艺中专班”,学员以剧团成员为主,聘请已退休的国家一级演员殷新泉老师担任戏曲教学任务。经过殷老师的牵线搭桥,“三水山梆子剧团”与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实现“小手拉大手”,从专业剧团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可以预见,剧团未来一定能够取得更多骄人的成绩,赢得更多人的瞩目。
圣人说“有教无类”,在今天,它更大的意义在于要求社会关注每一群体的发展。中国国土辽阔,必然会带来地理、文化条件的千差万别。做好山区教育工作异常艰难,却更能凸显教育者的智慧。王刚校长和史家营成校教育人始终以一颗赤诚之心守护着脚下的热土,以自己的智慧与汗水使教育之种在这里生根、开花,让这方土地变得更加富饶,更加美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