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如何面对“与众不同”的孩子— 谈谈家庭教育

时间:2024-05-04

文 | 夏淑平

如何面对“与众不同”的孩子— 谈谈家庭教育

文 | 夏淑平

学校里有个十岁的男孩特别“与众不同”,做啥事都没兴趣。不久前全校师生正积极地筹备秋游,他竟要求宁愿在学校做作业也不想参加,理由就是“没兴趣”。“那你对什么事有兴趣呢?”同学们问他。“都没兴趣,没多大意思。”

听着他的回答我陷入了沉思,抱着疑问,我与家长进行了一番交流。没想到,我刚把孩子在校的表现说完,孩子的父母立刻告诉我,他们的儿子平时从不爱下楼去玩,更不愿跟父母一同出外游玩。他们的回答出乎意外,我很奇怪。

小男孩父母曾计划带孩子去北京、海南玩,小孩不愿去,不愿意和家长一起玩;家长也不愿意让小孩一个人出去玩。家长说:“我们是要让他玩中增长见闻,陶冶情操,回来后有写作文的素材;他那玩就是疯玩,对学习一点好处也没有,而且还整天爱和学习不好的人一起,学习哪会好。"

我心中一亮,谜底原来在这!于是我反问他:“学习不好的人也有长处啊,怎么就不能在一起玩呢?”

“哎,我们做父母的最怕孩子学坏,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和这些学习不好的人一起玩,谈的肯定不是学习的话题,这不是浪费时间吗?”男孩父母甚至怕孩子得了自闭症。

听完家长的话,我明显地感觉到他们犯了两个错误:

其一,他们忽视儿童玩乐的随意性特征,试图将其功利化,因而遭到了孩子的抗拒。成年人的玩乐带有极大的功利性或目的性,他们跑步是为了健身,登高远眺是为了转运,唱歌可能是为了参加卡拉OK。而孩子的玩乐则具有极大的随意性或无目的性特征,如他们在操场上疯跑几圈,绝不会想到是为了锻炼身体,原因只是因为好玩。同样,我们经常听到老师或家长投诉说孩子经常开小差,总爱边做作业边玩尺子等,甚至玩手指也能玩个不亦乐乎。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些东西能玩上几十分钟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而儿童们却会乐在其中。由此可见儿童玩乐带有极大的随意性或无目的性,而年纪越小的孩子此特征就越明显。在成年人看来,儿童的随意性玩乐是在浪费时间,应该玩些对学习有用的,也就是说应该变随意性为功利性。这种违反儿童成长规律的做法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即“我要玩的你不让我玩,你要我玩的我偏不玩”。

其二,他们将“学习不好的孩子”等同于“会带坏别人的孩子”,因而禁止自己的孩子与之来往。这种看法不仅片面,其做法则更显武断。童第周刚上中学时,因基础差而差点被学校劝退,后来勤奋学习,终于成了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爱迪生小时成绩奇差,可他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并善于在动手中观察、思考,最后不也成了大科学家了吗?可见学习不好的孩子并一定会带坏别的孩子。相反,如果孩子的玩伴中并非单一的“读书郎”,引导得当的话,孩子可从不同特质的人身上汲取到不同的“养料”。“三人行,必有我师”,武断地给孩子那些学习不好的玩伴下定论,甚至阻挠孩子与他们的正常交往,其结果只能会严重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继而产生“我的朋友你一个也看不上,是你弄得我一个好朋友也没有了”的想法,久而久之,孩子再也不愿与父母交流,谈笑了。

在对家长的“病情”做出一番诊断后,我为他们开了这么一服药:

先看几本有关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书,首先在家庭教育观念上来个“急转弯”。接着,要多和孩子沟通,留给孩子真正玩乐的时间,最好能参与到这种玩乐中,然后再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在玩中向自然、社会、玩伴学习,玩出质量,玩出经验,玩出新意。同时,还要尊重孩子的玩伴,告诉他们自己的孩子如何经常称赞他们,坦诚地提出希望他们能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相信这付药吃下去,不仅能帮助孩子“病情”好转,更能有效消除或减少父母与孩子间的隔阂。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最初、最根本的教育,父母的家教观念与方法会直接影响子女的身心成长。对症下药,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与方法,需要我们开出更多特殊的药方。

(作者单位:广州市玉鸣小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