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学法优化落地生根

时间:2024-05-04

文│孟 静

让学法优化落地生根

文│孟 静

学习得法则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为此,学生在求学之路上不仅要苦学,而且要巧学。那么怎样才能让学法优化落地生根呢?

学法优化贵在践行

某知名网站曾调查1000位成功人士,发现有990人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成功;接着,这家网站又向公众征集1000份最完美的成功计划书,这些计划书让人看后就会产生想实现梦想的冲动;随后,网站又对这1000份完美计划书的拟订者进行了采访。结果发现,在现实中,这1000个人全是非成功人士。这家网站由此得出结论: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而在能行。

同样,在学法指导上,“能知”不难,而“能行”不易。“一听激动三分钟,听后不动走老路”的情形在学生中屡见不鲜。何哉?“走老路”驾轻就熟,而“走新路”都有一个阵痛期,在这个时期里,既费时、费力,又费心、费神。为此,广大学生一定要算清“四笔账”:有眼下的耗时,才有日后的快捷;有眼下的费事,才有日后的简便;有眼下的劳神,才有日后的省心;有眼下的转型,才有日后的升级。电影《士兵突击》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很值得咀嚼:“想到和得到的中间,还有两个字——做到。”把这句台词化用到学法优化上,就是“在知道和达到的中间,还有两个字:做到”。

学法优化重在内化

小学课本上的寓言故事《乌鸦喝水》可谓妇孺皆知,但如今又有了续篇:

一只乌鸦飞到一个沙漠上,口渴难耐,看见地上有一个瓶子,瓶里有半瓶水,就高兴地落在瓶子旁边。可是,瓶子附近一个石子也没有。看着水喝不到,这可急坏了乌鸦,它就到处找石子填瓶子。可找来找去,除了满地的黄沙,一个石子也没找到。最后,这只又累又渴的乌鸦渴死在瓶子旁。

由这只渴死在沙漠瓶子旁的乌鸦,我们不禁想到了学生,他们把好的学法几乎学遍了,可成绩就是不好。何也?他们对学法仅仅是“外化”,而没有“内化”。“外化”只能得其“形”,依葫芦画瓢;“内化”方能得其“神”,以变制变,触类旁通。“内化”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吸收—转化—生成”的过程,前两个流程并不难,难就难在后两个流程。如果只停留在前两个流程,那么学的还是别人的方法,还是死的方法。只有转化为能力,生成出带有“我的”特质的变式,才能把别人的方法变成自己的方法,把死的方法变成活的方法。只有达到了“内化”的境界,我们的学生才能因势而化,无坚不摧,无难不克。

学法优化难在坚持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能够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公认非常容易的事情,非常认真地做好它,就是不容易。”这句企业管理格言中最关键的两个词是“天天”和“认真”,它们都指向“毅力”,前者指向“长度”,后者指向“态度”。海尔正是凭借着对“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质量观念的执着坚守,才连续多年蝉联全球白色家电品牌第一,并被美国波士顿管理咨询公司(BCG)评选为“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

学法往往都具有普适性,学会它并不难,一般学生的智力都足以支撑。学法收效的差异,往往不在接受的“智力”上,而在运用的“毅力”上。“日日清”指把当天的学习任务当天搞清、理清、做清,这是一种非常普通的学习方法。学会它一点都不难,一两天做到也并不难,但一两个月做到就有点难度了,一两年做到就非常困难了,十年、二十年乃至终身做到就“难于上青天”了。它难就难在“坚持”,而不是“学会”。在学法优化上,我们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将“方法”修炼为“习惯”,把“习惯”修炼为“品质”。

彭端淑在《为学》中深刻地指出:“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我们坚信:学生对学法执着而“为”、通透而“为”之日,就是学法优化真正落地生根之时。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