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翟一涛:淬炼历史 慢悟生活

时间:2024-04-23

吴诗晨

去拜访青年艺术家翟一涛是一个阳光散漫的午后,民大校园里的银杏落了一地,是大片大片的鲜黄,这样的日子最适合饮茗、读史,慢慢品味。

作为土生土长的陕西人,翟一涛似乎少了那种生冷蹭倔,反而多了份温文尔雅,也许是长期受到学校学术氛围的熏陶,也许是被天府之国的儒雅之气赋予。在成都读了三年研究生后,他没有像许多同龄画家那样选择做职业画家的生活,而是留校成为一名教师,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是性格使然。一边踏实地教书、管理美术馆,一边谨慎地创作,天生的稳重和早慧的心智,让他懂得何为韬光养晦。

纵然翟一涛深知艺术必将走向市场,但是他依旧一心一意地作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他的导师高小华的影响。谈及师徒二人的关系,翟一涛坦然,比起普通的师生关系,两人之间还多了一些亲人的情感,尤其是老师对待艺术、对待人生的态度深深地影响着他。

从老师那里学习到了更多的绘画技巧,翟一涛却在突破自己的道路上义无反顾,他的作品个性鲜明,但是这种艺术思想的转变和个人特色的成型不是一蹴而就的。翟一涛的绘画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他读研时期。不断在川陕之间来往,久而久之,心中渐渐升起一种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不断滋长,持续了三年。期间他画了一批公园系列作品,借助公园这个公共秩序的氛围,来描述石头、亭台、水池、花卉之间的某种关系,通过山水风景来表现人与自然的依恋情感。然而这个方向并不能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长久的依存,于是他在反思中回溯,直到他爬上家乡的土城墙,一股汉唐文明的落寞感吹进他的内心,成为他永恒的惦记。

翟一涛近几年的作品,无论是《遗失的文明》系列还是《砖》系列,这些作品的灵感来源都与他的生长环境息息相关。出生于陕西关中平原的翟一涛,从小就喜欢形状各异的瓶子罐子,只要有时间就会临摹瓦罐上面的图案,这些在陕西随处可见的陶罐花纹成就了他的绘画启蒙。后来到西安美术学院学习油画,又到成都读研究生继续进修,从西北到西南,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需要重新适应,他尝试着改变创作材料,兼具实验性与独创性的《砖》系列诞生了。

《砖》系列作品,是按照西安城墙砖的尺寸制作的画布和画框。砖头作为历史遗留下来的最小元素,即使经历烈火焚烧也得以存在,翟一涛将具象图式消解在画面的抽象解构当中,通过“砖”直观地展现关于历史的记忆,表达出一种时间的废墟感。

背靠长安,面朝蜀地,翟一涛无数次地感受着地域文化的落差,但是他更坚定地朝历史走去。《消失的记忆》系列,是他今年去甘肃麦积山、大地湾遗址回来画的一组。当雄伟壮阔的古代文明以建筑、雕塑、壁画、陶器等模样在翟一涛面前展开的时候,他心里的这种想法更加坚定。他把这些元素提炼到自己的绘画中,最显著的就是颜色和形状。他的作品往往以灰色为主,还有一些朱砂、白和黑,这是提炼于汉代陶器和敦煌壁画的颜色。在《消失的记忆》里,可以看到一些井字形和三角形的符号。翟一涛借用这些符号对画面进行了分割。这些形状出现在画面中,让他不再通过形象,而是通过符号将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进行结合,把时间压缩在画面中。

从抒发小的个人情感,转到大的历史叙事,翟一涛绘画艺术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种转变来源于心灵和世界的对话,汉唐文化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他的作品即使抽象,也透露出一种亲切的时间感,立足当下,也提供了现实之外的某种可能。

从艺术回归生活,翟一涛只希望自己能做一只永不装满的水杯。因为一个杯子如果装满了水,就会渗出来,其他东西也进不去了。他艺术和他的人生一样,都是在不断汲取土地的营养中,一点一点丰富起来。就像高小华老师讲过的,人生就像上台阶,先把第一个台阶的事情做好,到第二个台阶再做第二个台阶的事,以此类推,一步一步踏踏实实。

翟一涛的绘画艺术不是隐晦难懂的词句,而是平平静静的叙述。是在厚重而深沉的历史与记忆中,安安稳稳的地慢悟生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