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合作学习中异质化学习任务与教学策略浅析

时间:2024-05-04

文 | 张银屏

合作学习中异质化学习任务与教学策略浅析

文 | 张银屏

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承担着“导演”的角色。若教师学习任务安排不当、教学策略使用失误,学生学习效果就会被稀释。为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教师应明确任务类型,细化任务分工,优化教学过程,消除因任务拆分造成的不良后果,同时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该教师将全班分为三个小组,每组7-9人。每组承担一种碳单质的学习任务,学生课前按教材内容准备好演示文稿,课上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教师在学生展示后,演示了活性炭吸附色素的实验;学生分组做了石墨电极导电使小灯泡发亮的实验。最后,几位学生谈了一下本节课的收获就下课了。

在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个体往往不再需要承担全部的任务,这种情况与工业流水线生产很类似,但结果却是相反的。工业生产上的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而当学习任务出现分工,异质化学习任务的出现经常会稀释学生的学习收获。

上述展示课组内任务是异质的,小组任务可细化为收集资料、制作演示文稿、展示等环节;组内学生人数又数倍于任务数量。如果分配任务不合理,学困生在小组学习中的收获是很少的。组间任务的异质化,使每个小组的学习任务犹如一片拼图,各自只占全课知识目标的三分之一。从教学目标达成度来评价,这节课几乎是失败的。经过组间和组内两次任务分解,学生个体获得的学习收获被严重稀释。

异质化学习任务浅析

其实合作学习、任务分解、异质化学习任务与学习收获稀释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设计合理的异质化任务能增加课堂的开放度与容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如何在合作学习中避免学习收获的稀释,先要分析清楚在学习任务执行过程中人与人、组与组之间的关系。

个体型异质化任务 当每个小组之间的关系为个体时,异质化的学习任务不会造成学习收获的稀释。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试卷讲评课、习题课等课型中。

把控班级教学进度与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这是需要教师进行均衡处理的。从学生的学习水平与需求来看,试卷讲评时学生差异最大。应该采取组内同质的方式进行分组,并将学习任务按难度分成多个层级。学困生小组完成基本任务;中等生小组完成基本任务与荣誉任务;学优生小组除完成以上任务外,还需完成超额任务。可以看到,小组间不存在相互作用,所以异质化任务不会对每个小组的学习收获造成稀释。

竞争型异质化任务 无论组内、组间,在完成异质化任务时如果处于竞争关系,则不会对学习成果造成稀释。比如正反方辩论形式的任务,虽然进行了任务拆解,但学生在承担各自任务时必须要兼顾学习任务的全貌。以激烈的思维碰撞促使学生思维全面推进,学习收获并未被稀释。再比如,理科学习中经常出现的一题多解、步骤优劣评价等,因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同样包含了对比等直面学习任务全貌的思维过程,所以能达到“殊途同归”的学习效果。

合作型异质化任务 上文青年教师的展示课,学生长时间处于合作关系,学习任务被拆解,缺乏思维碰撞,容易出现学习收获被稀释的结果。但在特殊的学习情境下,设计合作型异质化任务能起到学生收获倍增的效果。

如进行策略性、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时,竞争型任务之后的合作型异质化任务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物质的检验方案设计”一课的教学中,各小组同学先通过“确定氢氧化钠变质程度”的情境,总结提炼出了“明确待测物与干扰物→罗列物质性质→寻找特征现象→排除干扰物→检验待测物”的程序性知识。然后各小组分别领取到了如“检验暖宝宝是否失效”“检验生石灰的变质程度”等不同的情景任务。学生发现利用提炼出的程序性知识都能顺利解题,从而证明了程序性知识的广泛适用性。

如果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收集工作,合作型异质化任务也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科普阅读理解题型专项突破”时,学生普遍反映不知自己的问题出在何处。课堂上,学生按课前检测的出错情况被分为六个小组,每小组4-5人不等;每组一份概念原理考点列表、一份10道题的题干,六个小组的题干各不相同;要求每个小组找到自己手中10道真题的考点。交流阶段,学生发现其他小组找到的考点与自己高度重合,在大样本的数据分析中找到了题型特点和自己在概念原理知识中的漏洞。

合作学习的高效实施策略

结合上文分析,设计个体型、竞争型异质化任务,合理采用合作型异质化任务,都能避免任务分解造成的学习收获稀释问题,提高合作学习的教学实效。但在合作学习开展过程中,组内的任务分解不可避免,教师仍可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消除不利影响。

细化任务分工 为防止学习任务过度拆分,教师可采取减少组内人数、细化任务分工的策略。组内人数越少,每个学生需要承担的任务就越多,知识建构就能相对完整,这种层次的理解是数学上的。如果教师能细化任务分工,使每个学生尽可能独立、全面地关注小组任务,那么学生就可以在不同的学习行为后获得较为完整的知识建构体验。

学生实验操作通常是两至四人一组,如果不做要求,情景就像是家里做饭。一个人是大厨,一群人打下手,学习收获差别很大。笔者曾在实验课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尝试:在进行“过滤”操作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操作规范中的“一贴两低三靠”产生怀疑;小组任务是1.两人一组,按照标准操作对水样进行过滤,一人进行操作,另一人进行录像并配音,配音重点为操作要点与过滤结果;2.制定自认为合理的操作步骤,并完成对水样的过滤,操作与录像的同学交换,配音重点为修改的操作要点与过滤结果。简单的重复是枯燥乏味的,对立、试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进行“水的净化”相关教学时,笔者设计的小组任务是:四人一组,商讨制定针对两种污染情况不同的水样的净化流程。4号同学负责完成流程图,3号同学负责汇报,2号同学负责交流时解答质疑,1号同学在讨论阶段做决策(开口只能说“对”或“不对”)。学生按成绩优劣,依次被编为1至4号。异质分组时,细致的分工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均衡的参与机会。

优化教学过程 重新审视上文列举的两个小组任务,“水的净化”任务在组间是竞争关系,课堂后续处理比较简单。一个小组陈述观点,其他小组提出质疑,思路交锋,最后全班得出公认的最佳净化流程。“过滤”任务在组间则更多是合作关系,每个小组修改的操作不同,得到的结论不同。为消除学习收获的稀释,需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

一是突出教师的精讲作用。以“过滤”的教学为例,如果采用学生展示的方式,需要多个小组分别展示才能把6个要点都分析清楚,耗时较长;而且鉴于学生听讲习惯,不太关注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教学效果再打折扣。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巡视,找到6个要点的错误操作,进行拍照记录,展示时直接指出错误,强化展示效果。

二是突出及时反馈的作用。涵盖课堂全部重点内容的检测与讲评可以增强课堂压力,促进学生关注其他小组的学习成果,消弭组间的学习收获差异。尤其是iPad、点阵笔等硬件设备的应用,使课堂检测的实时反馈成为可能。

三是突出二次分组的作用。如果组间学习收获差异较大但难度不高,教师可以采取二次分组的方式,让每个小组包含各个领域的小专家。新小组内进行交流可以达到展示的效果,而且听讲效率更高。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十八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