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智慧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时间:2024-05-04

文 | 武汉市吴家山第二中学 徐兵

“智慧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文 | 武汉市吴家山第二中学 徐兵

徐兵

毕业于武汉教育学院,中学高级教师,曾先后在四所学校任副校长、书记和校长,2013至今任武汉市吴家山第二中学校长。任职期间,学校先后获得武汉市初中素质教育特色学校、武汉市心理健康示范学校、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等称号。

“智慧教育”是通过教育手段将外在的智慧转化为内在的智慧,提高自己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将零散的智慧整合后形成体系的智慧,构成一种适合于自己发展需要的系统智慧,形成智慧体系,提高自己的智慧层次,获得非凡的、卓越的智慧,促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智慧本质,成长为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统一体。

学校成为武汉市首批初中标准化建设合格学校后,就开始谋求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质量发展之路。2009年着手“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制定,将“智慧教育”纳入了规划,明确了“智慧教育”的特色构架,确定了特色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增强特色发展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在实践中,“智慧教育”传承了学校“发展教育”的办学思想,积淀了学校基于“理性”的智慧文化,逐步形成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促进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一、德育特色,打造“智泉”育人文化

学校秉承“让智慧之光照亮学生前程”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打造“智泉”德育文化,从三个方面推进有效德育建设工程。

(一)利用校本资源,以智启德

一是启动“智泉”德育工作室。充分发挥武汉市第三届功勋班主任李震亚老师的作用,成立德育指导团队,均衡发展对口班级,结对帮扶薄弱班级。在专业发展上引领、在榜样带动上示范、在研究成果上辐射。

二是形成“智泉”德育文化链。发挥道德讲坛、青春论坛、“智泉”书吧、“心泉”语屋、“灵泉”专刊的育德功能,凸显德育文化环境。

(二)依托社会资源,以智育德

一是社区互动。充分利用区域内图书馆、科技馆、文化体育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红心教育基地、老年大学、敬老院等社区资源,创办德育活动实践基地,发挥社区德育综合优势,促进学校与社区资源共享,在德育活动中向“基地网络化、活动有形化、内容多样化”发展。

二是家校共建。印制“家校联系本”,互通成长信息;落实“课外访万家”,加深情感交流;成立“家长委员会”,参与有效合作。。

(三)开发网络资源,以智润德

一是建立德育信息网。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功能,开辟班班通、校讯通、校园网、教育云空间、QQ群等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德育网络化管理,形成德育评价特色。

二是形成德育管理网。健全机制,优化管理,形成“人人育德”的管理网络;以校为本,开发课程,形成“主题活动”校本课程;构建“三主线三层次五载体六抓手”有效德育管理系列,抓住支撑点、找准着力点,细化德育活动,形成德育系列,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载体,天天有行动。

二、教学特色,打造“启智”课堂文化

学校着力于智慧型高效课堂的打造,形成了“一线二导三环节”的“三环五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一线二导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将自学、探究、练习结合起来,使学生能自觉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是基于交流、凸显实践性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线”是以问题为主线,“二导”是实施“学案导学、互动导研”的策略,“三环节”是落实“展评导新→互动探究→整合应用”的学习环节。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

“一线二导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特征表现在:一是创建一个安全的课堂环境;二是设计合乎差异性教学、有步骤导引的学案;三是将知识细分成小步骤,逐步落实逐步推进,尽量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四是适时指导学生一些有意义的方法;五是着眼于学生课堂参与度与自学整体性的过程评价;六是有强化性练习,个性化练习,自我需求的练习。

(三)课堂教学模式的流程

“一线二导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遵循五大流程,简称“五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自主展示、发现问题→合作探究、互动交流→当堂总结、反馈提高→布置作业、预习新知。

(四)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是差异性学案的编制。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具备有差异性明确的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提供适当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鼓励不同学科与课型学案的特色。

二是研讨式团队的学习。根据学生学情将学生进行“异质”分层,学习团队的核心任务是学生彼此分析自学效果。教师引导团队制定详细的合作规则,包括团队内学生的任务分工、工作要求及完成标准,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交流问题的设计、学习结果的呈现及学习习惯的养成,组织学习团队开展有效的学习评价。

三是量变式练习的设计。练习作“352”的变式设计,“3”是在课堂上巩固学会的拓展练习;“5”是课后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有差异性的弹性练习;“2”是下节课预习的尝试练习。各种类型的练习,在课堂教学中,有时是复合交叉的,鼓励不拘一格的形式设计,灵活的综合运用。

三、研修特色,打造“尚智”师能文化

学校围绕“创新者、探究者、实践者的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发展目标,提出“引领教师追寻专业成长的智慧”的活动主题,扎实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打造“尚智”的教师队伍。

(一)制度建设,过程监管构建研修保障

一是教研制度推动研修规范化开展。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制订工作制度。

二是考核制度促进研修科学化实施。制定《教师校本研修考核制度》和《教研组长校本研修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纳入教师期末绩效考核。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

三是培养制度保障研修优先化执行。实行特殊教师优先培养的制度,确定优先培养对象,采取分层培养、分层要求的策略,使他们在有针对性的培养中得到最大化的提升。

四是评价制度确保研修效率化落实。从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水平、课堂教学、教学成果、专业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教师自评、同伴互评、学校点评、学生参评的形式进行多维评价,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板块管理,系统工程构建研修网络

一是擦亮名师工程。打造“名师工作室”,通过王先海、高文桥、李震亚工作室凝聚教书育人的智慧,形成共同成长的文化;主导“教师论坛”,骨干教师每月主持教学论坛。

二是点燃青蓝工程。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骨干教师制订阶段培养计划,精心指导。成立“青年教师发展中心”,设计师德主题演讲、“同课异构”评比、优秀教学设计、优秀教学反思、交流读书心得等主题月活动。

三是创新课改工程。实施“一线二导三环节”的教学模式,分阶段开展研修活动:人人上优质课、骨干上示范课、青年教师上展示课等,干部与教研组(备课组)组长采用分科、分人听课指导的办法,进入课堂,考核评课,并交流反馈,以提高每位教师的业务水平。

四是做强读书工程。将“读书”作为教师“内植素质”的主渠道,学校组织“群体性”阅读。将读书活动作为常态,定期开展精读一本书测试、读后感征文评比、青年教师读书汇报会等活动。

(三)合作共享,分享理念构建研修渠道

一是强化课组合作。基于“有效研课”的共同愿景,推动“诊断式”课例研修活动。组内教师开发教学资源,形成教学资源的内部共享;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彰显教学智慧;深化“同课异构”,通过课堂观察、案例分析、沙龙式评课等方式反思、提炼,获得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是深化课题合作。基于“科研兴教”的共同愿景,围绕“校本化问题”,引导教师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走向群体合作研究;建立了课题研究的相关制度,强调课题必须来源于课堂,服务于教学,形成“教、研、训一体化”格局。。

三是优化校际合作。基于“优势互补”的共同愿景,成立“吴天祥教师协作组”,与农场学校结对,每学期下校送课2-3所;每年下派教师到农场学校支教,上挂教师到市内学校学习,共享兄弟学校教育资源;每学期承担区内各学科高效课堂建设展示活动,组织20多次教学研讨活动。

四、活动特色,打造“孕智”课程文化

学校建立既“基于学生”又“发展学校”的“智慧树”校本课程体系,意在“孕智、育情、增趣、炼能”。学校开发四类快乐系列校本课程,并开展20多门的社团活动。

(一)明晰校本课程的版块

学科拓展类版块——“快乐学习”;心理指导类版块——“快乐心情”;特长延伸类版块——“快乐活动”;科学素养类版块——“快乐创造”。

(二)落实校本课程的实施

学校加强课程领导团队建设,成立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开发小组、实施小组。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开发小组由分管教科研副校长担任,实施小组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下设办公室。教务处负责校本课程的研究、活动、评价、归档和课程计划,教科室负责校本课程的指导、调查、分析、评估和师资培训。

吴家山第二中学作为东西湖区基础教育的窗口学校,“十二五”期间,学校在践行“智慧教育”办学特色的探索中,办学绩效得到长效发展,应用效应成效明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