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实践 从一个电影片段谈课堂中的“ 有效引领”

时间:2024-05-04

文 | 李学红

实践 从一个电影片段谈课堂中的“ 有效引领”

文 | 李学红

李学红

特级教师,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义务教育研究室副主任。小学语文教研员,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副主编。全国小学语文研究会理事,河北省小语会秘书长。河北省中小学省级培训专家。参与国家重大社科研究项目《百年教科书》研究。多年来致力于课程教学研究,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刚刚从名校毕业的年轻女老师凯瑟琳·沃森拎着三只手提箱来到教室,这是她应聘到这所女校后为学生上的第一堂课。

凯瑟琳刚把装有幻灯片的两只箱子放在讲台上,未及转身就有一位女生轻捷地走上来提起箱子走向教室后部的幻灯机。

“谢谢,”凯瑟琳·沃森微笑着点点头,面对大家,“这门课叫《艺术史》,这是初级,我们参照的是史丹德博士的教学大纲……”

“请哪位把灯……”凯瑟琳的话音未落,又早有一位女生跑过去关闭教室前面的灯光。

伴着第一张幻灯片,凯瑟琳开始讲解,“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有一种进行艺术创作的冲动。有谁知道这一张?”

“受伤的野牛,西班牙阿尔卡米拉。公元前一万五千年。”一位叫琼的女生随即答道。

凯瑟琳点点头:“尽管这些画年代久远,可绘画技巧却相当娴熟。因……”

“因为明暗效果和勾勒轮廓的线条粗细都恰到好处。对不对?”琼用挑衅的眼神望着凯瑟琳。

“对,完全正确。请看下一张,”凯瑟琳略显尴尬,“这一张也许你们不太熟悉。考古学家发现它的时间是在……”

“法国拉斯波。创作于公元前一万年。出色之处在于描绘动物动态的流畅线条……”又有一位叫贝蒂的女生自信地答道。

带着惊诧和窘迫,凯瑟琳问道:“你们以前有谁选修过艺术史?”

“没有。”所有学生异口同声。

凯瑟琳不得不开始播放下一张,让她始料未及的是,每出示一幅画作,就有一位学生随口答出它的名称、作者、绘画年代。听得出,学生对凯瑟琳的授课内容了如指掌。

凯瑟琳一脸尴尬:“你们举手表决就可以了。有多少人把整个一本书都读完了?”

所有的学生都举起了手。

“包括推荐的补充读物。” 学生的语气里透着骄傲和嘲讽。

“遥遥领先于你那个大学。” 教室里出现短暂的沉默。

“如果你没有别的可教,我们可以去自修。”随着一个女生的话音,学生们起身走出教室。

“我……”凯瑟琳被晾在讲台上,不知所措。

这是美国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的一个片段。

虽然课前凯瑟琳准备了满满两大箱子的教学资料,但是在这节课上,真正的学习并没有发生。正如片断结尾一个女生的课堂感觉:学生自修的学习收获可能远远超过从平庸教师那里的所得。

什么原因导致了凯瑟琳的失败?

从表面看,初入教职的年轻教师凯瑟琳缺乏对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预知和判断。对于这些家境良好,聪明好学的女孩子来说,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使她们对课本上明示的知识了然于心,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低估让师生间关于知识的问答变得索然无味。深层次的原因,却是课堂上教师未能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引领,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深层次的思考,教师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无法让学生体验到求知的快乐。

归根结底,真正的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上并没有发生。无独有偶,另有一种看似与之相反的教学现象在目前的教学中也大行其道:有些教师,一味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忽视教学中教师、教材、环境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造成教学中的“主体性神话”(佐藤学语)。这样的课堂,看似尊重了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实际上缺失了教师参与的“自主学习”相当于削减了教学的因素,势必影响教学效果,是学习的倒退。教师在教学中这两种不负责任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真正的学习是怎样发生的?

教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发挥有效的引领作用?要弄清楚这一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学习,真正的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日本学者佐藤学先生认为,“所谓‘学习’,就是同教科书(客观世界)的相遇与对话,同教室里的伙伴们的相遇与对话,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

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是对话的课堂,是教师、学生在思想与思想、生命与生命的碰撞中获取新知、提升能力、共同进步的过程。我们不妨再来看一看蜕变后的凯瑟琳老师的课堂。

出示第一张幻灯片,一副充满血腥的动物尸体的油画。学生们先是一愣,随即开始茫然地翻阅教材,教室里一片翻书声。

“那是什么?” 伊丽莎白·华伦问。

“你们说呢?”凯瑟琳故意停顿了一会儿,“《尸体》,苏亭的作品,公元1925年。”

“大纲里没有。”苏珊说。

“是没有。他画的好吗?没有人告诉你们答案,也没有教科书告诉你该怎么想。这没那么容易,对吧?”凯瑟琳边说边坐在了教室过道的台阶上。

伊丽莎白说:“它不好看。这甚至不能称之为艺术,它太怪异了。”

“有谁规定艺术不能怪异?” 康妮反驳。

……

“什么是艺术?如何评判艺术的优劣?由谁决定?请放下一张。”凯瑟琳的提问将学生的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

在凯瑟琳的引领之下,学生们各抒己见,争论得不可开交。最后,凯瑟琳告诉大家:“请再回到苏亭那一张图。再看一次,别拘泥于作品本身,让我们敞开心扉,接受新的理念……”

毋庸置疑,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中,学生对什么是艺术以及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完成了一次有效的学习活动。

课堂上教师应该怎样引领教学实现有效对话?

我们不妨再来借凯瑟琳这堂成功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首先,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要有清晰的理解。这种理解不仅是熟知所教学科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要对所教学科的价值做出深刻领悟和思考。只有教师对所教学科具有了高屋建瓴的理解和感悟,教学中才能够围绕核心目标引领学生以小见大、步步深入,对学习内容产生深层理解和独到见解。对学科价值缺乏深刻体悟,对学科知识体系缺乏整体把握,对学科核心素养缺乏清晰认识,在教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师,注定无法领悟教育的真谛,无法借助有效的课堂教学为学生的人生奠基。

其次,教师心目中要有具体的活生生的学生。基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注定是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之间的碰撞、交锋无不闪烁着个性的火花,在一次次交锋和碰撞中,他们也完成着自我生命的成长和蜕变。

第三,教师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生命的闪光。凯瑟琳的课堂上,针对教师的提问,见不到学生有雷同的答案,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表述的是经过独立思考后的独特见解。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思考,表达,交流,展示自我,经历独特的学习过程。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的基础必须是面向每一个个体。“全体”限定的是每一个都不能被遗漏。教师在课堂中应对的是具有鲜活个性与差异性的个体生命。“面向全体”不应该理解成教师面向群体。教师与“群体”的应对往往会犯主观的错误,因为在与“以类分”的群体的应对中,教师往往会忽略个体间的差异,或以偏概全,或主观臆断。教学中常见的“一问一答”,教师提出问题大家说出相同答案的例子就是这种表现。

第四,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指引者。电影片段中,凯瑟琳坐在教师过道的台阶上,或微笑着聆听学生的发言,或机智地提问将讨论引向深入,既像学生中的普通一员,又像是教学这条小舟的领航者。教师首先要敞开心扉,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尤其要注意学生语言背后无声的意义。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息息相通、心心相映做基础。要倾听到每一个学生的心声,而不是只和学生群体交流。只有关注到课堂上的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课堂才可能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接、交流和碰撞。其次,教师一定要自在娴熟地把控教学的节奏,始终明确教学的目标和主线,而不至于被学生牵着鼻子最终因迷失方向而使课堂变得混沌一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