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2017教育工作重点聚焦之“ 中考改革”

时间:2024-05-04

2017教育工作重点聚焦之“ 中考改革”

(本刊综合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教育报等整理报道)

2016年9月20日,教育部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在2016年12月28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研讨班开班仪式上,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表示,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形成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

今年1月13日至14日,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作工作报告,他指出,“中考改革要全面推开,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两项制度,规范中考考试加分,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将部分学科成绩简单相加作为录取唯一依据的做法,破解唯分数问题。”教育部已督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中考改革摆在突出位置,作为2017年的工作重点和“十三五”时期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制定进一步推进改革的重大措施,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推动基础教育改革迈向一个新台阶。

改革亮点

没有纳入总成绩的科目合格即可

已经实行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的地区将统一规范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把《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个别没有实行“两考合一”的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过渡到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现一考多用,避免多次考试,加重学生备考负担。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汪明:在试点地区“录取计分科目”的构成和数量上,除语文、数学、外语3科以及体育科目之外,要做到文理兼顾、负担适度,不是把所有的考试科目都纳入录取计分总成绩,没有纳入总成绩的科目考试成绩合格即可。

克服仅靠终结性中考成绩选拔学生的弊端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是培育学生良好品行、发展个性特长的重要手段。初中学校要将用于招生使用的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为每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提供给高中学校招生使用。

清华大学附中校长王殿军:综合素质评价是中考改革成败的关键。综合素质评价的推出,让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扭转以考试成绩和分数单一评价学生的局面,克服了仅仅用终结性的中考成绩来选拔学生的弊端。

改变传统考试“唯分数”录取模式

试点地区要改革录取计分科目的构成,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选择部分科目作为录取计分科目,除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外,根据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的原则,确定其他具体科目及数量,防止群体性偏科和加重学生负担。要将体育科目纳入录取计分科目,科学确定考试分值或等级要求,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试点地区要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或参考。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管理机制,与高考改革相衔接、相协调,改变了传统考试“唯分数”录取模式,给不同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成长成才路径、发展希望和公平机会,是充满公平理念和创新思想的改革举措。

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

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取消体育、艺术等学生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要给予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中考改革关系广大中小学生切身利益。针对当前一些地方考试招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通过机制建设、加强管理,为学生创造公平的升学机会。

实施策略

《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在一定程度上戳中了原有中考制度的“软肋”。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局来认识和看待中考改革工作,准确把握推进中考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育人为本,处理好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坚持尊重规律,处理好中考改革和高考改革的关系;坚持优化结构,处理好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关系;坚持探索创新,处理好统一要求和因地制宜的关系。

坚持育人为本,处理好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

改革要把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中考改革既要强调打好共同基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又要关注个性特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既要注重考查学科学习情况,又要注重考查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发展情况,引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坚持尊重规律,处理好中考改革和高考改革的关系

改革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既要与高考改革相衔接、相协调,又要充分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和特点。一方面,中考改革与高考改革都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改变将考试分数作为招生录取的唯一依据,解决学生过度偏科、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等问题作为重要的改革目标和任务,突出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两者又有很大的区别。中考改革,面对的对象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更加强调全面性、基础性,不宜过度强调甄别选拔,而是提供选择、合理分流;高考改革,招生学校是高校,旨在培养专业人才,在关注基础性的同时更加强调选择性和适应性,注重科学选材。中考改革,既要借鉴高考改革的经验,又不可简单照搬,既要协调配套,又要尊重规律,体现差别。

坚持优化结构,处理好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关系。

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两者都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中考改革要通过系统科学的制度设计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将适合不同教育的学生合理分流到普通高中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畅通成长、成才的多种途径,促进普职协调发展,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坚持探索创新,处理好统一要求和因地制宜的关系

推进中考改革,需要有国家层面的总体制度设计,要在改革的大方向、大原则、大目标,在基本的考试制度、规范要求等方面做出统一要求。同时,又必须充分考虑到我国区域差距大的基本国情,不能简单地一刀切,齐步走。中考改革要防止“水土不服”,在贯彻落实国家改革总体精神和要求的大前提下,要给地方改革的空间,允许不同地区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创造不同特色、不同模式的改革样本。

改革导向

“以后所有科目都要学、都要考,学科这么多,孩子的学习负担会不会变相加重?”“我们的孩子要具备怎样的能力和素养,才能顺应改革的要求?”……家长的问题纷至沓来,我们不禁要问:中考改革后,什么样的考生更容易考好呢?

广泛阅读、完整读原著的学生

纵观近年来的中考试题,阅读能力成为试卷考查的重点。这不仅体现在语文学科上,理综、文综等多个学科也在不同程度地加大这方面的考查。如在语文卷中,涉及古今中外名著的部分,考生是否完整的读过相关的内容,直接决定着考试成绩的好坏。如今,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学生具有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阅读量的加大很好地贯彻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的精神,向整个基础教育学段的校长、教师和学生及家长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靠死记硬背和课本中节选的名著片段是考不出好成绩的。因此,多读书势必成为学生的首要任务,不仅要学会速读、泛读、精读等多种阅读技巧,更要学会深度阅读,从而不断丰富并积累知识,培养能力。

思维活跃、善于知识融通的学生

实际上,孩子掌握知识和未来进入社会,学科之间的边界在某些学段是模糊的,而现代科学技术正朝着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方向发展,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出现在学科的边缘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处。所以,具备各学科各版块知识融通能力的同学更符合时代潮流。中考中绝大多数试题的解答方法、思维方式不是唯一的,通过方法选择、解题时间长短,来区分考生能力的差异。因此,能够广泛涉猎,博学多识,学贯古今,触类旁通,善于穿越学科边界、进行方法的融通并且能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学生,是最有前途的。在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和家长应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锻炼其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新的中考改革方案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多地中考改革方案规定,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等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满分均为100分,每科都包含10分开放性社会实践活动分数,这也意味着学生必须将学习搬到社会大课堂中,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因此,学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重视学习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提高所学知识的应用性,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老师和家长也应该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家庭中的各类资源,拓宽孩子主动学习的空间环境,创造出更多亲身体验的机会,为丰富学习方式提供支持。

擅长逻辑思维的学生

开放性试题将是未来中考的一大特色。专家表示,考试中安排开放性试题,供学生选择不同的解决策略,为学生提供弹性的发展空间,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因此,老师和家长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及陈述表达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逻辑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