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文|鲍宇红
民族小学如何开展多元文化教育
文|鲍宇红
>>回民小学牵手打工子弟学校在中华民族园开展“共绘民族画卷,献礼伟大祖国”活动
泱泱大国,巍巍华夏,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的历史、风俗都自成一体,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丰富多彩、弥足珍贵,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各民族的文化紧密融合,才能促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继承,就是本民族、本国文化的传承,可以保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特色。当今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我国民族文化的氛围日趋淡漠,大多数学生却更崇尚外来文化,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感加强多元文化教育迫在眉睫。
我校是东城区的一所少数民族学校,是北京市民族团结教育示范校。我校在充分挖掘自身地域文化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发挥教育作为文化传承、交流、融合、创造的主要途径的作用,以“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尊重与包容”这一学校文化核心为引领,以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为出发点,大力开展多元文化和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深度、有广度地把多元文化的理念和民族团结的观念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延伸到家庭和社会的每个角落,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56个民族的灿烂文化在学生心灵中播下“中华民族是一家”的种子。
课堂教学是传播文化知识的主要载体,我校将其作为全面推进多元民族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在实施国家课程中,学校组织教师开展“多元文化教育进课堂”专项研讨会,各年级各学科教师结合教材中所能涉及的民族教育点进行充分讨论和交流,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密切配合,分学科、分年级地对民族教育知识点、融入点、融入目的、涉及民族进行概述,初步汇总出课程中所需要的相关资料。教师在备课中不仅要有三维目标,还要有民族文化渗透点,最大化利用每一位教师对学科中民族文化的挖掘,将多元文化教育更好地与传统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以此启发学生的思考,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语文课上,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历史风貌、民族英雄、服饰、礼节等知识;在音乐课上,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动听的民族歌曲,学跳优美的民族舞蹈,学生们和着优美的旋律翩然起舞,体会少数民族的多彩生活;在美术课上,老师们设立了剪纸、蜡染、泥塑、绳编等多项民族工艺内容的教学活动,一件件由学生巧手创作的民族手工艺品被布置在教室、楼道的展台上,不仅装点着校园环境,更表达着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56个民族都是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意识……
在国家课程之外,我校将校本课程作为教学活动的拓展补充,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创建与发展。为了使多元文化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立体化、科学化、系统化,我校陆续开发了民族艺术、民族体育、科学类校本课程。
在艺术类课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例如在工艺美术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讲解、指导下,经过勾描、图画、上色,制作出精美的风筝,在展示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老师们还将我国传统刺绣工艺引入课堂,开发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十字绣课程,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为学生量身定做了图样,讲解了不同的针法,学生们在穿针引线中勾勒出喜爱的图案,这全面激发了学生感悟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激情。
在民族体育类课程中,我校将民族体育项目引入课堂,开展了夹包、踢毽、武术等民族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实践与研究活动。教师通过参与,积累宝贵的教学数据,通过科学的分析帮助学生合理地强身健体。学生在做中学,做中练,练中思,思中进,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在获得成功的体验的同时,又磨炼了意志,强健了身体,形成了良好的团队意识,初步具有了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对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也有了更深的体验和理解。
>>各族儿童在回小多元文化教育的熏陶下健康快乐成长
在科学类课程中,学生们在教师的带领下,从遥远的人类古代科学,一步一步走入现代科技领域,通过亲身参与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感受科技的力量,探索科学的奥秘。在科学的氛围中,学生们设计的机器人获得了国家级奖项,创建的网页获得了市级奖项。
我校的民族知识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从最初引领学生通过网络查阅民族教育资料和搜集信息的“纸上谈兵”单一途径,到与新疆和田第三小学的维吾尔族队员开展跨省市的“民族团结一家亲”网络民族团结课,现在已发展为与香港学校合作进行的互联网环境下“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域”的项目研究,共同提升了两地研究性项目学习的水平,在相互交流中加深了“同一个祖国,同一个家”的国家认同感。在课程学习中,学生也逐步领会了“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休戚与共的民族关系。
关于德育,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就曾给出了最为精辟的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在当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德育工作也是学校开展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我校在构建以发展多元文化为特色的教育模式进程中,深入挖掘课程与德育活动的融合点,建立了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德育活动为有效途径的融合式的德育课程体系,营造学校的独特的育人文化,以此作为学校多元文化教育持续发展、品质提升的源源动力。
为给学生创设更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机会和平台,我们将民族团结教育体验活动系统化、制度化,以“了解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弘扬民族精神”为核心,每学期开展不同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通过讲一个民族故事、唱一首民族歌曲、学会一种民族礼节、学习一项民族体育项目、制作一件民族工艺品、观看一部民族英雄影片、参观一个民族教育基地、召开一次民族团结班会、开展一次民族文化宣传、共度一个民族节日“十个一”的实践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引领学生树立和实践良好的道德风范。我校坚持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主题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在每周一举行的升旗仪式中,师生通过“国旗下的讲话”介绍各民族文化特点和杰出人物的故事,了解各民族人民加强团结、共创中华文明的生动事迹。我们还因地制宜,组建了“红领巾民族风采讲解团”,利用开学典礼、主题班队队会,邀请民族英雄、民族作家和学生一起开展“民族知识竞答”、“midi民族音乐制作欣赏”等活动。我校在“铭记历史,奋发图强”纪念抗战胜利主题活动中,邀请抗战时期的老英雄和回族儿童文学作家为师生讲述抗战中的动人故事,不仅让师生有了更深刻生动的认识,更培养了他们的家国情怀。在迎新年的活动中,全校师生以“唱民族歌曲, 展中华礼仪”为主题,将活动现场变为民族团结的盛会,在充满民族特色的悠扬歌声和动人舞姿中领略中华各民族文化艺术的魅力。活动结束时,同学们有感而发:“作为炎黄子孙,我们由衷地感到骄傲与自豪,更感到一种责任。这种责任就是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我们要以实际行动传承中华各民族的美德,做一名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人。”
>>回民小学师生开发达斡尔族民族工艺——哈尼卡,以制作56个民族的哈尼卡形象,为国庆献礼
在中华民族的庆典活动和各民族传统节日时,比如“中秋节”“端午节”“开斋节”,我们都会抓住契机,举行民族服饰展、民族歌舞展、民族风俗展,将各民族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并请少数民族的师生介绍各民族的礼仪、饮食文化以及各民族在诚信、孝敬、节俭等方面的传统,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优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校还组建了由各民族学生组成的民乐团。几年来,我们的民乐团在区艺术节比赛中多次获得佳绩。
对外,我们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以开发教育基地的方式将民族教育融入社会,建立了“日坛公园马骏烈士墓”“中华民族园”“新首都博物馆”“大兴礼贤民族儿童福利院”等教育基地,扩大了多元文化教育的阵地,也为家、校、社会多方协作的教育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丰富校园文化,也为了使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各个民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服装服饰、民族乐器等知识,我校筹建了北京市第一个校园民族博物馆,同时也是东城区蓝天工程基地和爱国主义基地——民族苑。学校师生充分利用民族苑的教育资源开发课程,东城区乃至北京市其他区县的许多师生也经常来此参观和学习,“民族苑”不仅是回民小学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校本课程学习的生动课堂,更是整个东城区民族文化教育的活动基地,这里成了更多师生直观、全面了解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及悠久历史的“窗口”。
教师是教育活动中的灵魂所在,在开办民族特色教育中,加强教师民族文化通识培训,增强教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是基础,也是教学质量的保证。要实现“办促进民族团结的‘和谐、人文、创新、特色’的优质教育”这一办学宗旨,就必须要有一大批熟悉民族教育、热衷民族教育的执行者。只有优秀的高素质的教师,才能真正洞察民族教育之于社会和谐、之于国家安定的内涵,才能用生命的激情去激活教育。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首先着力于引导教师树立明确的民族团结意识和积极的价值观。我们把加强教师学习民族政策、民族常识以及民族工作重要意义等方面作为重点,提出了“统一思想、提升认识、树立民族团结教育为己任”的学习口号,通过“学习、交流、总结、反思”四个培训环节,引导教师对民族教育进行探索和研究,把学习、工作、生活融为一体。我们还组织教师通过聆听市、区民族教育专家讲授民族知识和民族政策,参观雍和宫、东城区南豆芽清真寺等学习活动,强化教师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及民族教育问题的深入了解,提升教师民族文化素养。
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培养,增强教师课堂教学渗透民族团结的意识和能力,是多元文化教育能落到实处,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我们把民族专业知识精深,教学技巧精湛,探讨精神强作为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把构建学习型组织作为提升教师素质的突破口,召开“学习新课标,落实新理念”研讨会,开展名师导学活动,同专家一起备课、听课、说课以及评课和研讨,发挥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功能,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参与下的自主式与探究式学习过程的研究”,完成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为了加深对民族教育的研究力度,我们还组建民族教育研究组,定期召开探讨交流活动,使教师在相互的思想碰撞中产生新的认识。经常性、普遍化的学习和探讨交流活动,使得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业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各种培训会,报告会上都有回民小学教师聆听的身影,各学科作课赛场上有回民小学教师执教的风采,跨省市甚至全国的课题研讨会上有回民小学教师的精彩发言。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上,老中青三代教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互帮互助,携手共进。全体教师所彰显的“平和睿智、包容大度、勤奋敬业”的育人精神,体现了他们作为崇尚守望相助的民族文化品格。他们坚持“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的育人原则,尊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播种梦想、放飞希望的民族文化殿堂,为民族文化的发展谱写了一首永无休止的欢乐乐章。
费孝通先生曾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可见文化是一个含义无尽的概念,文化一元论无法使之获得新生及生命的延续,多元文化是文化生命周期更长、更强大的基本前提和保证。多元化的前提条件是尊重和包容,任何灿烂的文化都是兼收并蓄,取长补短的结果。多元化要求我们不仅要珍惜和保护我们自身的文化,更要学会尊重各个族裔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尽管有不同的价值、表现,却无优劣之分,经过和平的碰撞,不同的文化之间可以相互适宜,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我校坚持以多元文化教育为立校之本,并逐步确立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尊重与包容”的核心价值导向,即让多元文化教育融入学校丰富多彩的课程建设、德育建设和课内外活动中,又让“尊重与包容”的民族团结理念融入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中,更让色彩斑斓、美丽和谐的锦绣祥云笼罩在这座各民族相亲相爱的“家园”。社会日新月异地发展,我们在进行多元教育时也要时时有创新意识,在继承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要与时俱进,将国际教育的理念融入教育理念中,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各民族文化通过不断创新吸取新的养分,获得新的发展,最终实现中华各民族的大团结,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