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做顶天、立地的教育人——专访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学术委员会主任郑克强

时间:2024-05-04

文|宋 三 陈 然

做顶天、立地的教育人
——专访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学术委员会主任郑克强

文|宋 三 陈 然

郑克强,曾任北京市第二十七中教师、教学副校长,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常务副主任,现为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教师培训”“教师测量评价”“中学化学教学”等,有多篇论文获国家级、省级评选一、二等奖,发表教育教学论著15本,共计200多万字。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东城区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特级教师”;2012年被授予东城区首届“杰出教师”称号;2016年郑克强老师荣获北京市首批中小学正高级教授职称。曾主持北京市“十一五”课题《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规范化研究》,担任北京市教育学院重点课题《新职教师培养策略的研究》负责人,主持北京市骨干教师培训课题《化学学科实验与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同时,他还担任北京市东城区义务教育地方教材《蓝天博览》的主编,组织各方面教学专家整合学校、社会教育资源,潜心编写了一套四册教材。2014年,北京出版集团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二本个人专著《深度思考 追求卓越》。

教师的职业生命有多长,教师的价值如何体现,普通教师如何成长为名师、专家……对于这些问题,北京市特级教师郑克强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1983年,大学毕业的他被分配到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从化学老师到班主任,从年级组长、教学处主任到教学副校长,20年,弹指一挥间;2003年,上调至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担任常务副主任,从事课程体系建设、干部教师培训、学科教学研究、中高考改革等工作,13年,白驹过隙;2016年1月,在即将退休之际,他又被任命为东城区教育学术委员会主任,继续扛起了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旗,漫漫长路,上下求索……有人说教育事业道阻且长,但是他从未放弃“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初心,并以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幸福所在,用一腔热忱感染着身边越来越多的教育从业者。那么,他是如何理解教育、如何理解教师、如何看待“名师”的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近郑克强主任。

身体力行,照亮学生前行之路

有人说:坚持登一座山峰的人,一定会成功;一辈子坚持做一件事的人,一定会成为一个强者,一个佼佼者。在郑克强看来,他最幸福的事便是一辈子都在做教育,而这又正好是自己的幸福所在。

“我上大学之前便在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担任化学老师,1983年大学毕业之后又被分配到那里,从教师到班主任,到年级组长、教学处主任,再到教学校长。我在二十七中整整从教25年。”当他回首往事时,仿佛那段青葱的岁月就在昨日。殊不知,当时他对教育的热爱、对课堂的热爱,直到现在都让他的学生们记忆犹新。有的学生甚至表示:“如果没有郑老师当时的引导,我不会对化学产生那么浓厚的兴趣,也不会在职业选择时走上与化学相关的这条道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正是源于郑克强对化学教学的情怀和热爱,如今60多岁的他还保持着这样一项记录:上午上4节化学课、下午上4节化学课,连着上5天都没有问题。他能够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出如同青年人一般的蓬勃朝气,他对教育教学的深厚情感不得不令人敬佩。

在他潜心付出、孜孜以求的从教过程中,各种各样的荣誉纷至沓来。1992年被首批破格评为北京市中学高级教师,1997年被评为北京市首批学科带头人,2000年被评为国家级首批骨干教师,200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北京市特级教师”称号……鲜花与掌声是对他教育事业的认可,而学生的成长却是他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最大动力。他说:“看到我的学生现在取得的成就,真的很为他们高兴。我觉得我的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郑克强潜心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结合多年化学教学研究实践,践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构建IEA即兴趣(I)、探究(E)、教态(A)的化学教学模式,努力将科学思维方法应用于化学教学当中,形成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综合应用”的教学特色。对学生的热爱使他从未放弃过课堂教学。进入新世纪以来,他面向全国的中小学教师,开设公开课、示范课、教育教学讲座,在全国各地开设培养优秀高中生的学习方法讲座累计达1000场以上,听课教师学生达50000多人次。

默默付出,筑起后辈成长阶梯

2003年至2016年,郑克强上调至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担任常务副主任。工作的阵地不再是课堂,但是他仍然心系教学一线,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努力探索适合一线教师和研修员专业发展的研修模式,提出教研、科研、考研“三研并举”的师训工作新思路;主持开发教材教学研修、教学技能研修、专业素养研修三板块课程体系,这种“研修整合、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受到一线教师和研修员的一致好评,得以在全市推广。同时,他还努力把研修中心建设成为研究、指导、服务、管理四位一体的教师教育与课程资源中心。2008年,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获北京市唯一的教育部首批全国教师培训机构优秀示范校的光荣称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还被评为北京市“十五”时期和“十一五”时期教师继续教育先进集体和干部培训工作先进集体。

与此同时,郑克强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钻研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积极参与课程改革。作为化学学科专家,他多次参与了教育部高中课改培训工作,编写并审定了《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为北京市各个区县的教师举行了“积极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等多个专题讲座,向老师们详细地介绍了新的课程体系以及模块学习特点;主持编写了东城区高中课程改革丛书《探索与实践》13册、《学生学业水平评价》《教学工作建议》12册、《课改成果专辑》18册。

十年来,郑克强积极为青年教师和青年研修员的成长搭建平台,指导青年教研员有效开展教研活动,带领他们开展教学专题研究,以深入课堂听课评课等多种形式,帮助老师们提高理论修养以及教学实践技能。从2005年开始至今,他担任了四届东城区“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先后指导了30多名中青年教师。同时,他还在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通州区、密云区、怀柔区、平谷区、顺义区、昌平区、房山区、大兴区面向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举办了教育教学类讲座达100余场,听课教师超过10000人次。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郑克强将自己毕生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不加保留地传授给中青年教师,正是源于他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如今,经他指导的多名教师撰写的多篇教学论文和教学设计在北京市获得一等奖,多名工作室成员陆续成为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北京市骨干教师、区级骨干教师……他始终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些老师一定会在各个学校、在各自的教学岗位上崭露头角,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脚踏实地,为教育发展重新出发

2015年12月,郑克强到了退休的年龄。本该安享退休生活的他又承担了一个新的使命,东城区教委决定,任命郑克强担起东城区教育学术委员会主任一职。北京市东城区于2016年初首开先河,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区域性教育学术委员会。郑克强意识到,运用好这一管理系统,整合优质资源,委员会一定会为东城区乃至全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成功的样本,为教师专业发展、为学生全面成长助力。面对这项极富挑战又意义深远的工作,郑克强说,既然做了,就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

目前,委员会在整个东城区中、小、幼、职15000名教师中遴选出了156名教师作为委员,成立了27个学科组,旨在为东城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他将东城区学术委员会的工作设计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术委员会是学习型组织。委员会百里挑一,组建专家团队,旨在用学术的力量为东城区教育服务。“打铁还要自身硬”,委员会的每一位委员都是相关学科的专家、带头人。去年2月,委员会开展了一系列的座谈会,听取了68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6月,正式启动工作推进大会;每隔一两个月,还会邀请相关教育领域最顶尖的专家来做相关报告,仅去年9月至12月,就举办了三次讲座,中国教科院、北京市教委、北京教育考试院的专家都先后做过相关学术报告。如今,所有委员在加强读书的同时,还通过网上学习、学科研讨、名师大讲堂等平台全面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其次,学术委员会是研究型组织。委员会主张踏踏实实做研究,努力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成果,服务于一线学校、教师、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这其中最为薄弱的就是地方课程。因此,在过去的一年中,学术委员会配合东城区青少年发展学院开发审定了508门东城区的地方课程,供东城区义务教育阶段7万多名学生学习。2016年9月份,国家教育部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中一级指标有三个,二级指标有六个,三级指标有十八个,如何把这些具体要求落实在课堂上,这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学术委员会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学术委员会为深入学习体会新颁布的高中阶段学科课程标准,成立了14个研究小组,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做好基础性工作。

第三,学术委员会是服务型组织。东城区学术委员会为东城区域教育发展服务,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郑克强主任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是一味地追求“等同的教育”,即让所有学生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听同一个老师讲相同的内容,而是强调从学生的智力、天赋出发,根据不同的学习基础和发展方向,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2016年9月份一开学,学术委员会为东城区高一年级学习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们送去了福利——利用学校业余时间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课程,学术委员会委员免费授课,供学生自由选择。学术委员会开设的6个班吸引了来自10多所高中的孩子们。请最好的老师为学生讲他们最希望听到的内容,这样的一种形式受到了学生、家长的热烈欢迎。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位普通教师离“名师”的距离有多远?郑克强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他说:“有一个定律叫2万小时成功定律,2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我从1986年到2003年,连着17年做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的高三化学老师。除了日常的教学,我还会每天拿出两到三个小时的时间研究化学教学课题、提升理论水平,甚至大年初一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做化学题。成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遥远,重要的是情怀与热爱,并能够持之以恒的坚持。”在他心中,“名师”并不是最终目的,只有做一个顶天立地的教育人,才能够把教育事业做精、做好,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