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文|张普霖
在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市城东偏北35里处,有一个偏僻小村叫南浦村。这个村一百多年前就已经是晋中有名的“文化村”了。原因是该村识字的人多,有个好书房(私塾),有几代好先生(教师)。先生家的后人到现在已经是第六代在教书了。
清道光元年,秀才张元泰(字仰东)为开启民智,以“古圣王兴学设校皆以明伦为重”,在家宅西侧建一小院,创办私塾。北边一块是操场,建一堵影壁墙隔断,南边东西厢房是教学和生活区。后来村里人都叫它“书房院”,老宅也被叫做“先生院”。从此,南浦村有了学校,周边三村五里的许多学子来此上“书房”。张元泰开启了张家几代人的教书生涯。
张氏一门世代耕读传家,重视教育。清咸丰年间,张家家道衰落,老宅卖给了别姓,“书房院”却作为学校一直保留下来。到其孙办学时,对“书房院”又进行了扩建,盖了南房与大门。其子张桂荣(1824—1895年,字庆五,秀才)、其孙张渤(1860—1938年,字利川,秀才、贡生、恩赐岁进士)继之,三代人学识渊博、人品厚道,以教书为业,培养了不少人才,张家男女都读书认字,闻名乡里,受当地人敬重。张渤先生更是重视读书,晚年还送儿媳贾菊英到汾阳县城读女子学校。张家私塾一直办到国家废除科举、兴办学校时停止。“书房院”后改建成普通住宅,但南浦人至今仍然叫它“书房院”。私塾停办后,张渤先生还和本村王公等人筹建了南浦村小学,他自己继续在村小学教书。
张渤先生之子张向衡(1902—1976年,字达权),民国初年从汾阳河汾中学毕业,在村小学教书数年,后考入山西煤炭学校,毕业后在山西省曲沃县工作,后因不愿做日伪政权傀儡,辞职就医。在曲沃期间,其妻贾菊英在曲沃县小学教书数年。1945年,日寇投降后,张向衡返乡,又回到村小学教书。
张渤先生之小子张向恒(1908—1942年,字应久),汾阳县铭义中学毕业,后考入太原师范学校,又考入南京大学,被派遣到陕西省财政厅工作。由于看不惯当局腐败黑暗,回乡“隐居”,以在村小学教书为业,且伺机等待,寻求抗日救国之机会。其间,与中共地下党员王殿钲(时任南浦小学校长)等交往密切,共同组织学生参加游击队,从事抗日活动。1941年11月驻汾日寇搞“强化治安”,张向恒、王殿钲等汾阳百余名教师在“仁岩惨案(汾阳吃油糕事件)”中被捕。1942年春,80余人(含张向恒)被日寇杀害。其兄张向衡因事未参加“吃油糕”而幸免。
张向恒才华横溢,光明磊落,志向远大,爱国爱家,却惨遭杀害。学生们曾经问张向恒:“听人们说,你们是大官,为什么不当官,要回来教学呢?”回答是:“邦无道,谷,耻也!”他们曾经数次参加在汾阳三道川(中共汾阳第一个党支部)的集训。在教学中,他们用柴禾扎成日本士兵模样,让学生练习投掷手榴弹。他们的学生多数参加了抗日游击队。用其兄张向衡的话说:“应久未久,壮志未酬。此家之不幸,亦国之不幸!”
张向衡之子张载庆(字祝之),1937年生,1959年从山西省立汾阳中学毕业后,分配到汾阳县城子中学(初中)教书;1962年,国家困难时期,家中生活同样艰难,张载庆回到南浦村七年制学校任教;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张载庆被调入汾阳县杏花中学(高中)。他一直在乡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历时38年,先后担任初中俄语、数学、化学,高中数学、物理、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师。退休后,受汾阳县教育局高中教研室聘任,在汾阳中学、英雄街中学指导中青年教师教学。
张载庆之妻王世华,1945年生,1964年从汾阳中学毕业,在南浦村七年制学校任民办教师;1981年转正后,在汾阳县东关初级中学校任教;1982年,调入汾阳县杏花中学(高中)。36年中,历任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师。退休后,受聘于汾阳市老年大学,担任讲师。
张载庆、王世华夫妻在职期间,忠诚于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勤奋好学,扎实工作。夫妻二人均担任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是区域内学生家长公认的名师,多次受到市县表彰奖励。1987年,其子张普霖也调入汾阳县杏花中学任教。曾经多年,一家三位教师给同一个班级学生授课,他们的家成了“学生之家”,于是有了“老张老师”“小张老师”之称。
老张老师(张载庆)在高中教地理时间最久,对各国各大行政区域地图形状了然于胸,对自然气候、物产地形、人文风情熟记脑海。画地图是他的“拿手好戏”,跟着他学过地理的学生都会画图。老张老师不懂英语,他用画图的方式与外宾交谈,成了一些学生自豪地讲述他们地理老师的谈资。
王世华擅长国画,她的语文课注重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粉笔画是她常用的“板书”,描述的意境常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她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的艺术修养和人格魅力影响了一茬又一茬的学生。在职期间,她的国画作品在吕梁市“园丁杯”竞赛中曾获得银奖。退休后,王世华老师丹青不辍,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竞赛的奖励,本人也成为了闻名汾阳的国画家。她的作品为许多著名画院、学生、社会人士及外宾收藏。
他们家的学生遍天下,张载庆、王世华退休已经多年了,好多学生至今都是家里的常客。
我是张载庆、王世华之子张普霖,1963年生,是中共党员,中小学高级教师,汾阳市政协第三届、四届委员,中国共产党汾阳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代表,现在汾阳市教师进修学校工作。作为在“书房院”中出生、教师家庭长大的孩子,我于1981年7月从吕梁师范学院毕业,从事教育至今。我多次放弃调往其它部门工作的机会,选择了终身从教,而且入职就服从汾阳县教育局分配,到贫困边远的汾阳县城子公社初级中学任教。
我在任城子公社初中教师期间,开创了乡村初中英语教学之先河。当时,英语已被确定为中学必修课程,英语教师非常紧缺,全校仅有我一人。在工作中,我不怕苦、不怕累。入职第二年,我被选为学校教代会代表并成为校委成员。我同时教3个年级5个班的英语课。在不同年级、班级,我尝试采用不同教法上同一课程内容,一个学期下来就发现效果有很大的不同。于是我开始认真研究英语学科特点,潜心研究教法。5年时间,我和其他老师们一道,在地跨“三县两区”交界的边远贫困乡村培养了几批优秀学生。
由于在毛泽东时代接受教育,又受过家庭传统文化熏陶,我特别注重理想信念和道德修养的教育,让学生有远大志向是我教书育人的“法宝”。我的学生说:“张老师教给咱们的,不只是英语,更多是上进心和做什么样的人。”1985年,我被中共汾阳县委、汾阳县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
1987年,我被调入汾阳县杏花中学(高中)任教师,并兼任汾阳县高中教研员。其间,我十分注重在教学实践中学习教育理论、课程改革理论。教英语的同时,我组织县里四所高中的教研和培训活动,提出了“注重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动机产生的要求,是高考能取得好成绩的重要途径”的观点。2000年,我被评为“吕梁市学科带头人”;2001年,被评为“山西省骨干教师”。
我最得意的事情是:“把不认识柏油马路的乡村孩子送入了重点大学,看到他们设计建造了摩天高楼。”“在没有顶棚、麻雀乱飞乱叫的教室里培养出从事高科技工作的学生,看他们亲手把卫星送上蓝天。”我更愿意听到别人这样赞美我的学生:“成功人士的德行。”“这就是张老师您的学生!”
2003年,汾阳市教育局派我到市教师进修学校担任校长。没有了学生,我开始有些失落。听我讲课的是一些叫作“学员”的小学教师。时间不久,我发现学员们专业化水平很是不高,我又“来劲”了。于是乎,新一轮的“做中学、学中做”开始了,而且是教育上又一领域的工作。“培养好一个教师,胜过培养一班的学生”,我把对教师的教育工作当作了“事业”来做。我的办公室里挂着原教育部基教司司长、清华大学教授、国家副总督学王文湛为汾阳市教师进修学校的题词“教书先育师,育师先育心”和原山西省教育学院院长陈茂林教授书写的“九万里风鹏正举”条幅。在我的带领下,汾阳市教师教育方面的工作一直保持在全省县级培训机构的前列,受到省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
我虽然是英语教师,但其实更喜欢中华文化。21世纪初,我自学了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了本科文凭。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提出“文化自信”,我也更加“自信”,在我的各类讲座中都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更有自强不息、实事求是、辩证思维、以人为本、内在超越(反求诸己)的中国哲学精髓。
如今,我虽已过中年,但还在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试图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我的微信昵称叫“雷风”,这源于其求新求变的内涵:“雷风”来自《周易》的卦名,雷风——恒。恒,久也。风雷涤荡,常变常新,才可恒久。坚守正道,君子以立不易方。我想,正是这样与时俱进的钻研,让我获得了种种荣誉认可。2010年到2014年期间,我先后被授予“山西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五一劳动奖章和“劳动模范”称号。
岁月的风霜,在我的脸上刻下了“年轮”。我经常被问道:“为什么要下那么多功夫?”我说:“假如百年后,我见到我的先祖们,我会向他们汇报,我是你们的贤孙,我也教书了,教得还行!”
教书的是发不了财的,在国家衰败的时候,教师还可能被寇仇杀戮,但国之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与时偕行的好教育,何谈国家的兴盛?没有强大的国家保障,何谈教育发展?虽然他们经济上并不富裕,但精神上却很富足,这或许就是教师家庭的家风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