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课改需要“愚公”来“移山”

时间:2024-05-04

樊杨军

当前很多学校在推进课改时都在使用“导学案”,上课前将事先编制好的“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上课时师生都在“导学案”的指引下按部就班地教或学,“导学案”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

在2020年12月的特级教师“送教下乡”活动中,山西省特级教师延裕生老师上了《愚公移山》一课。本节课我们看到师生手中都没有拿“导学案”,学生走进“学室”后打开“学材”(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132页,放声朗读;10分钟后小组互读,之后组内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写在展板上;接着组间互相解答问题,并产生新的问题;然后全班交流,展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想法,在互相补充、争辩中释疑解惑。在此前的学生学习活动中,教师始终“未发一言”,但学生在独学、对学、群学过程中学得主动、有序、有效。显然“导学案”已经在师生的心里扎根,已经变成了学生课堂上自觉的行为习惯,这正是我们实施“导学案”教学要追求的目标。

教师在课堂上的“不言”一方面是在刻意闭紧自己的嘴,另一方面是逼着学生张开嘴去说、去讨论、去交流、去讲解、去争辩,真正将学习变成了“学生的事”……教师的“不言”成就了学生的“敢言”“善言”,教师的“不讲”成就了学生的“敢讲”“善讲”。

教师是在上课后30分钟左右开始开口说话,在一句话肯定了大家的良好表现后,明确告诉学生“指”是个通假字,同“直”,“一直”的意思。之后出示了自己预设的5道质疑题,主要是涉及文章的内容方面的。学生在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后主動站起来在全班展示讲解。部分问题有互动、质疑、补充,从而生成了令人惊讶的一些结论。这一过程教师又是闭口不言。直到最后3分钟,教师联系新时代阳城发展状况和学生生活实际作了“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的总结,深入浅出,一气呵成。整节课教学中,教师总共说话不到5分钟。但我细细想想,本节课的知识教师虽然“没讲”,但学生确实都学会了,语文核心素养目标也达成了,这是一节生动有效的课堂。由此我明白了,其实教师“愚”一点,学生就会“智”一点;教师不放手,管不住自己的嘴,学生就不会张开自己的嘴,不会真正成为主人主宰课堂,会变“愚”。

课后,有些教育同仁热烈讨论这节课不知是什么时间开的课、有点听不懂等话题。我注意到执教者手中一摞勾画了线条的资料和教案,注意到学生在下课后的愉悦神情和教师的气定神闲,这是不是从侧面反映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课程改革目标呢?我还注意到一名学生做满标记的课本、整齐的随堂笔记以及展板上那将近30个问题的解决,这是否反映出学生沉甸甸的收获和课堂的高效呢?

课改需要我们做“愚公”,来“移山”。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我们固有的教育教学观念是其中的“一山”,使得我们瞻前顾后,畏手畏脚,犹豫不定,不敢去改;我们自己身上的习惯性经验和惰性又是“一山”,要搞改革,就要付出,要打破原有的一些格局,要大力去创新,一句话,要先改变自己才可能去改变课堂。好在面对现实存在的“两山”,我们的大多数校长、教研员、教师已经开始了坚实的“移山”行动,“移山”进程不断加快。相信,只要我们继承和发扬“愚公精神”,勇做课改的“当代愚公”,我们的课改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作者单位:阳城县教育局教研室)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