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法治精神根植于学生心田

时间:2024-05-04

●江苏省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 徐 林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同时,西方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不良思潮通过各种途径侵蚀我国青少年的思想,对他们的“三观”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教师要加强法治教育,将法治理念融入学生生活,创新教育形式,通过参与、体验等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

一、唤醒主体意识,参与法治实践

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所以,教师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育他们的独立精神,从而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法治教育,树立法治观念,提升法治能力。教师要让“知”“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等活动,进而提升自己的法治素养。教师要具有立德树人的理念,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将课内所学知识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丰富学习内容,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让学于生,让他们成为法治教育的主体,要通过案例分析、合作探究等形式,促进学生的道德养成。例如,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八下第七课《尊重自由平等》中的“自由平等的真谛”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故事《断线的风筝》,让学生讨论交流:挣脱了束缚的风筝为何“无力回天”?如何理解“自由应受到必要的限制”?学生通过讨论,从而感受到风筝失去了线的保护,自然无力回天;必要的限制其实是对自由的保护,缺少限制的自由只能走向自由的反面。

二、完善法治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不能囿于教材就书教书,要为学生补充相关的法治知识与案例,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守法用法行为的外化,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教师要合理地开发教材资源,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丰富法治教育的内容,提升法治教育的效果。教师要梳理资源,将有关法治教育的内容整合起来,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基本知识点的同时,要借助实例及学生的问题加强法治教育内容的渗透。例如,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七上中有关与人交往、热爱生命等话题时,看似无须讲述法律知识,但教师要挖掘法治教育的内涵,要引导学生从法律的视角学会与人交往,正视生命价值,从而对教学内容产生深度理解。例如,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八上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第二框“合理利用网络”时,教师可以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让学生知道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要形成网络安全意识,要正确处理好上网与学习、生活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既要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也要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让他们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困惑,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例如,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八上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三框“善用法律”时,我向学生讲述了《一根头发引发的故事》,让学生思考:如果周强想“出出气”,他该怎么做?面对权利被他人侵害,他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寻求帮助?维权的渠道有哪些?如果与对方协商未果,他该怎么办?教师要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懂得与犯罪分子做斗争不是靠硬拼而是靠智斗,要了解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与途径。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延伸内容,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三、合理开发资源,丰富教育形式

由于教材内容有限,单靠教材难以完成法治教育的任务。教师要多措并举,提升法治教育的效果。教师要通过开设法治讲座、布置法治宣传栏、开展法律知识竞赛等方式,形成环境育人的氛围。教师要加强与社区、家庭的联系,可以邀请民警走进课堂,用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与学生展开交流,向他们介绍生活中的法律知识,让他们学会遵纪守法,能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能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教师还要善于利用《今日说法》《社会与法》等法治节目,以及一些有关法治教育的网站、微信公众号中的一些案例对学生开展法治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对法治内容的理解。

教师要改变法治教育方法单一的现状,要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生动,能让学生感受到法治就在身边;情境教学能促进学生对枯燥知识的理解,通过模拟法庭、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获得亲历的体验,从而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辩论教学能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辩论,能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提升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让他们在思维碰撞中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法治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促进学生法治观念的养成。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