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生活化思维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时间:2024-05-04

●山东省青州市海岱学校 董清海

所谓生活化思维,主要指的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专注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成长发展,真正实现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有效融合。然而,就实际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学方法落后,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等。那么,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如何解决上述问题,为学生构建熟悉的生活化课堂呢?

一、构建生活化情境,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化思维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主要指的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而生活化情境的构建正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可行方法之一。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生活化情境的构建,将实际生活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悟生活,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十课第三框“我们与法律同行”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的能力,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情景剧。一天,明明在放学路上被几位高年级男生堵截。他们恶狠狠地向明明要钱。明明说没钱。随后,他们便开始搜明明的口袋,掏出了所有的钱,并朝明明头上拍了一巴掌,说道:“你要是敢告诉别人,就等着吃苦头吧!”在观看完该情景剧后,教师组织学生探讨:你们认为明明应当采取何种方式应对不法侵害?为什么?

通过生活化情境的构建,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学生在无形之中进入指定的学习环境,以此进行体验、感知,从而顺利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创设生活化空间,使课堂形式生活化

在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即教师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往往只能被动学习。在此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空间和互动空间受到限制,思维得不到有效发散。而生活化空间的创设,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真实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更加宽松的学习气氛中学习、探究。

例如,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二框“遵守规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搬走课桌,将凳子围成一个半圆,组织学生开展“实话实说”的访谈活动。具体来说,教师扮演访谈活动中的主持人,邀请部分学生扮演访谈嘉宾,剩余学生则扮演观众。在这个过程中,嘉宾和观众都分享了应当如何自觉遵守规则,即:遵守社会规则,需要自律和他律,不仅需要监督、提醒以及奖惩等外在约束,还需要自我约束。

在如此熟悉的生活化氛围中,学生更加积极地与教师互动,双方的交流更加真实。在上述环节,学生大胆发言,课堂上充满了自由、民主的“味道”。

三、开展生活化实践,使课后探究生活化

课后探究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传统教学或是直接忽视这一环节,或是使其流于形式,或是以作业的形式进行呈现。不论哪一种,最终的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其通过亲身实践深化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二框“服务社会”时,对于“课后探究”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具体来说,教师首先将学生合理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在此前提下,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如街头清除小广告、敬老爱老等,让各个小组分头行动,并记录下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感悟。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帮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服务社会的意义,让学生学会用生活印证知识,从而强化自我认知。

可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课后探究的重要性,并且鼓励学生积极投入社会实践,真正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融合,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将课堂所学内容付诸实践。

总而言之,与以往的教学模式相比,生活化教学有着更为鲜明的优势。作为新时期的教学工作者,应当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且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将生活化思维真正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具体来说,可以从“构建生活化情境,使教学内容生活化;创设生活化空间,使课堂形式生活化;开展生活化实践,使课后探究生活化”三个方面入手,实现生活化课堂的构建,让政治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让学生获得全方位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