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江苏省如皋初级中学 吴宏林
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教师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师习惯为学生灌输教材知识,未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率较低。现代教育极力倡导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思维,即从师生已有生活经验着手开展教学,让学生充分感悟和体验知识,集中学生注意力,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对此,笔者在本文从多方面分析基于生活化思维角度如何优化教学策略。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也是如此。科学合理的课堂导入能提升教学效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导入的作用,最大限度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毫无疑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是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主要驱动力,甚至有教育者提出,任何与智力有关的工作都无法脱离兴趣。如果学生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其感官和思维则处于最佳活跃状态,大脑接收的信息也会达到顶峰。课堂导入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可从学生日常生活着手,吸引学生注意力。
以统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延续中华血脉”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与中华文化有关的片段,让学生直观感悟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激发潜在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当学生看完视频后教师提出问题:提到中华文化,大家瞬间在脑海中想到哪些画面?上述问题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顺势引出新课,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了良好的课堂导入,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对新课学习产生了兴趣,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容易参与到课堂探究中。这就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创设情境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式,其中,创设生活化情境更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主要方式。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可以将生活情境与课堂教学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情境的帮助下更好地参与探究,最终实现深度课堂的构建。
以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二框“服务社会”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为学生呈现“感动中国”的人物介绍。看完后,有的学生说:“他们都有着‘舍小我和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也有学生说:“这种春风化雨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分析何为服务社会,以及该如何服务社会。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从课堂延伸至课外,进而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当前新课程改革极力强调探究性和自主性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生活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借助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学会运用理性思维与敏锐眼光分析社会现象和生活问题。因而,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搜集社会热点等,并将其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充分彰显政治学科生活化特征,便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生活化思维理解学习内容,提高政治素养和敏感力。
例如,中央电视台每年3月15号都会根据当年消费热点举办晚会,教师可指导学生借助政治知识解读社会热点,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该如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问题,提升学生政治素养。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和标准。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其他科目相比有着较强的理论性,如果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就难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素材,能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限制,满足现代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将教材内容和日常生活相结合能帮助学生实现对理论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总之,基于生活化思维角度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定程度上也能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道德素养,为初中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