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统编初中历史教材中“材料研读”的有效运用

时间:2024-05-04

●广东省梅州市学艺中学 杨幼平

有效运用统编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材料研读”栏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夯实历史知识基础,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一、教师在教学中对“材料研读”的运用

1.在新课导入中的运用。

历史教师可以利用“材料研读”栏目,在上课之前就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以问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课文重难点有更明确的认知,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统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中的“材料研读”栏目。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呢?

这则导入直接选取的是“材料研读”栏目的内容和问题,和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相联系,从这则材料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北宋军人的地位较低。这样,学生就会思考北宋军人有如此感慨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又有什么关系呢?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到底是怎样实行的?怎么重文?怎么轻武?有哪些政策支撑?这样就和本节课的重难点紧密联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重文轻武政策会剖析得更加深入。

2.在正文教学中的运用。

统编初中历史教材中增加了“材料研读”栏目,帮助历史教师向课堂“引领者”“促进者”的角色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李鸿章晚年这样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这段话反映的观点是什么?你怎样看待他的说法?

上述材料来自统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中的“材料研读”栏目。这则“材料研读”所设置的问题是典型的开放性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置相应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对这一观点进行评述,并表明自己的理由。这种形式的“材料研读”对于深化学生对于洋务运动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课堂小主人的作用,促进学生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二、学生在学习中对“材料研读”的运用

1.在课前预习中的运用。

“材料研读”栏目针对史料提出了相应问题,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有关的史事,同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提升。这样,学生的课前预习不再是流于表面的阅读,而是针对课文内容、史料进行深入思考。这样的预习锻炼了学生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2.在课堂学习中的运用。

课前预习是为了课堂中更好地学习,预习能够促进学生了解本节课的知识框架,而课堂学习则为了将知识框架补充完整。例如,统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材料研读”栏目选取了法国雨果的文章,是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描述。教师可以让学生研读材料,然后谈谈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感想。学生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了解到英法联军的丑恶行径,再结合法国雨果的文章内容,会感到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懦弱,英法联军的无耻,从而培养正确的爱国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材料研读”栏目是统编初中历史教材中一个重要的辅助栏目。它的设置不仅是对正文内容的巩固和深化,更是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和训练。它以材料思考题的形式出现在课文中,突出了问题意识的培养,强调了新知识的及时检验和巩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材料研读”栏目的设置,对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