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 余 雷
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乃至逻辑分析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笔者认为,通过“精”(精读课本,熟悉内容)“清”(厘清脉络,按图索骥)“情”(史情史思,深入体会)这样的层级递进方式进行高中历史教学,能够更好地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宋代著名教育学家朱熹曾言:“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扎实的基本功是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打好基础,是一切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的前提。为此,教师需要特别关注学生对于课本的重视程度,督促学生熟悉章节内容,并试着背诵。这种点面结合的记忆方法,可以降低学生的记忆难度。历史教材内容时间跨度大、繁杂,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时要详略结合,帮助学生牢记知识重点。
此外,学生学习历史,不仅在于通读,更在于理解融会。因此,了解历史四要素(时间、内容、背景、意义)以及相关史学、史家、史观、史派知识,则是精读的进一步要求。例如,教师在重点讲解商鞅变法时,就不能只简单地从历史四要素出发,要联系商鞅这个人物的生平,讲述人物性格和走上立法道路的历程,以及立法道路上经受的挫折和挑战。教师可以联系韩非子、李斯等后起之秀,分析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这样,一方面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学习趣味性,一方面,有助于其他知识点的记忆。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我们所学的历史是人类社会过去的全部实践活动。从这个维度上来说,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长时记忆”,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规律的科学,并不是人们凭空捏造出来的,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极大的时空联系。所以,我们需要树立整体历史观。历史学科知识结构是由历史知识、历史线索构成的一个系统。因此,它也是有迹可循的,即需要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关注各历史要素的时空联系,综合各要素进行分析。关注时空联系,即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内,才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教师在讲解中国封建体制时,要注意厘清从秦大一统至清朝封建制度瓦解的前后因袭,在讲解秦朝封建君主专制时,要从时间、地点、人物、时间、特点方面进行分析。此外,对秦朝建立前后的封建国家的封建因素进行分析,甚至可以对同时期欧洲、西亚地区的封建制度进行补充讲解,进而增强对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理解。这样的知识结构便于记忆,又能极大程度地发散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按图索骥,找到更多历史学习的线索。
历史教材内容丰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脉络,就等同于打通历史学习的“任督二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构建脉络体系之余,可以指导学生自主完成个人特色的知识脉络体系,呈现思维过程,或是在已经构建的知识结构图表上,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和知识水平自主扩充相关“枝节”,从而增强历史学习的自信心。
伟大史学家司马迁在鸿篇巨作《史记》中阐发了撰史的宏伟志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历史学习让我们体会到长时间积淀的厚重感、不断震荡的历史回响,以及史学家博大的胸怀和深广的智慧,犹如洞中火光,唤醒我们对自我的观照和认知,进而深入到对世界发展变化的探索。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应注重学科对学生人格的培育和塑造,在分析历史事件时要有长远的眼光,联系历史、联系时代、联系学生。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按照历史线索将时事和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如“中美贸易战”升级分析,可以联系中美历史上的数次博弈,或者中国的经济发展理念,以及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联系等。这样,不仅有利于我们个人的提高、发展,也是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的关键所在。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更是历史教学的宗旨所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