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 薛 超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通过议题,引导学生分析预设的若干问题,从而达成学习目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设计的问题指向不明确,缺乏深度,不能引导整堂课的逻辑线索,不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也没有给学生的思考留有余地。如何才能实现问题引领下的深度思考?如何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让学生在问题链的引领下开展学习活动和探究活动,从而推动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呢?本节课以思想政治必修1中的“伟大的改革开放”的教学为例,探索基于问题链的学习活动设计。
问题链就是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指向明确,并层层深入。问题链作为一种以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明确知识内涵的基础上发展高水平的思维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问题链的设计一定要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问题链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反思,主动且自主地进行思考、交流、合作和探究,从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在“伟大的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学习环节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改革开放前我国面临的巨大问题和挑战,我设计了这样的学习活动。
播放视频《1978年的中国和世界》。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根据视频内容,填写下表,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你发现了什么?2.你感受到了什么?3.你有什么问题?4.你认为如何解决问题?
视频1:《1978年的中国和世界》观看任务单(记录视频中的重要信息)国家时间你发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你认为如何解决问题中国美国亚洲“四小龙”
这个学习活动的设计,层层深入,首先引导学生提取视频中的关键信息,然后让学生根据视频中的具体信息畅谈感受,并提出自己想要了解或者质疑的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这样的问题设计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引导着学生思维的深化。
基于问题链的活动设计,不应只强调学科内容的传授,更应重视知识构建的过程,要利用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知识的来龙去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问题之间、知识之间的关联,以体现思想政治学科内容的脉络化,在问题的引领下通过情境导入、问题设计、问题探究、归纳小结等环节,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过程、从过程到结果为学生搭建思维递升的阶梯。例如,在“伟大的改革开放”的教学中,以议题“改革开放为什么伟大”为整体统领,整节课形成了三个大的问题链:1.1978年我们党和国家遇到了什么挑战?2.我们是如何在党的领导下走出了自己的道路的?3.我国取得了哪些伟大的成就?通过三个大的知识脉络的构建,整节课在问题链的引领下脉络清晰。学生从改革开放的背景入手探索我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从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之处,感受在党的领导下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深刻变革,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不断研究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结果,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现实情境的复杂性告诉我们,只有大的问题链是不能很好地解决现实问题的,因此,在每一个大的问题链的引领下,又会细分小的问题链。整节课的问题链如下。
1.1978年我们党和国家遇到了什么挑战?
播放视频并提问:
(1)你发现了什么?
(2)你感受到了什么?
(3)你有什么问题?
(4)你认为如何解决问题?
2.我们是如何在党的领导下走出了自己的道路的?
(1)十一届三中全会被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对这次会议为什么有这样的评价?
(2)限制小岗村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改革改的是什么?
(3)请选择一个或多个改革先锋人物,谈谈他们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怎样的贡献、体现了什么精神。
(4)苏东剧变能否说明社会主义终结了?能否说明社会主义道路走不通了?
3.我国取得了哪些伟大的成就?
(1)请你调查并展示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2)为什么我国可以取得这些伟大的成就?
问题链的设计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依据,既是学科知识生成的过程,又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基于问题链的学习活动设计以真实情境的发展脉络来呈现,脉络清晰,将书本中静态的知识以脉络化的情境呈现,引发学生动态的思维活动。
基于问题链的学习活动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真问题出发,在坚持学科逻辑和学生的认知逻辑相统一的基础上对学科内容进行理性重构,将学科内容与学生的主体经验相结合,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亲自体验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在问题链设计的过程中要给学生留有余地。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探索,在问题链的指引下自然发现新问题。问题链为学生留有余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问题链设计要把握“度”。课堂生成和教师的预设往往存在一些偏差,因此,子问题的预设要为学生的思考留有空间。第二,问题链要有价值。比较简单的无须思考的问题会浪费学生的时间,所以,教师要设计有价值且能真正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第三,强调学生在思维脉络的引领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的有关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学习环节。
播放视频:改革先锋《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的故事》。
提出问题:限制小岗村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改革改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是本节课的关键和核心,是引发学生思考的本质问题,是探究改革开放的本质问题。学生在对视频资料提取时,结合原有的知识储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学生回答如下:“从刚才的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岗村一些群众贫血现象严重,医生给开的治疗方案是‘多吃点东西就好了’。也就是说‘贫血的原因是吃不饱导致的’,那么,限制小岗村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我们把视频中的信息归一下类,可以得出答案:1.生产体制上,在人民公社管理下,农民组成生产队,在集体土地上耕作,按照工分分配粮食。工分主要按照时间计量,导致出现出工不出力、粮食产量低等现象。2.政策上,‘三个不许’,除特殊情况经县委批准外,都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划小核算单位,一律不许分田单干。小岗村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18户村民按手印,签生死状,分田到户——把属于集体的土地,分给农民个人去耕种,实行承包制。小岗村当年粮食增收4倍,农民收入增加了16倍。”
从学生的答案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思维的路径,从现象入手,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归纳总结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逻辑清晰,思维有层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