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4-05-04

●安徽省砀山中学 荣腾飞

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各科教师开始转变教学模式,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中地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创新思维,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索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在本文将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义及策略两个方面进行相关论述。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意义

与高中其他学科相比,地理学科的综合性更强,不仅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有要求,同时,还对学生的记忆能力有更高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应当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同时还能够关注学科前沿的知识与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探索意识,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现知识的内化。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高中地理教师应该主动承担起综合素养培养的职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也是推动学科教学发展的动力。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当将地理教学内容与创新思维结合起来,联系生活实际创建趣味教学情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应当是持续的、有计划性的,教师要将创新思维培养渗透日常教学中,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还应该向学生科普有关地理学科的历史与发展情况,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社会培养具备综合素养的人才。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1.优化问题设置,培养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与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性的自由提问的空间,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进行深度思考,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高中地理中的很多内容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关,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突破常规教学模式的约束,将学生置于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主动跟随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

例如,在进行有关气候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请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与探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近年来蓝天不常在?导致出现该天气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解决措施?教师通过细化问题的方式将主要问题进行分解,这样就能够将问题简化,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思考方向。而大气污染问题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对这样的问题能够产生探究的欲望,同时,还能够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进而提升核心素养。

2.组织实践活动,培养探究意识。

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够加强对知识的认知,并获得直接的地理学习经验。此外,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还能独立探究新的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因此,地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主题组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与思考的平台,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介绍有关温室效应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使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气候变化的视频,之后再展示近年来大气变化曲线图,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导致温室效应的原因。其中,有的学生提出了汽车排放的尾气可以导致温室效应。针对该答案,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两个玻璃盘中放入泥土,其中一个盘子用玻璃罩子盖住,并用温度计测量玻璃罩内部的环境温度。之后将两个盘子都放到太阳下进行照射,一段时间之后观察并记录两个盘子中土壤的温度变化情况。实验结束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与结果进行讨论,尝试总结规律,并将该实验结果与温室效应相对比,最终猜想导致温室效应的原因。这样,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思考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联系实践开展教学,优化课堂提问,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组织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