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思政教学的“架桥搭梯”艺术——以“价值与价值观”的教学为例

时间:2024-05-04

●福建省泉州第七中学 魏 萍

课堂过渡语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衔接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是由一个个教学活动组成的。教师善于精心设计和运用课堂过渡语,能使政治课堂环环相扣,有助于彰显政治教学的节奏感和连贯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一、教学过渡语的设计

下面,笔者以“价值与价值观”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中所采用的过渡方式。本框内容分为“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两目。经过重新构建,笔者将其分为“第一篇·灾难与生命”“第二篇·温情与救援”“第三篇·生命与价值”三个部分。

1.视频导入,引人入胜。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利用视频导入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的松弛状态中吸引过来,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开始时的有效过渡语除了上面提到的视频导入法外,还有复习导入法、时政材料导入法等。好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思维的方向。

2.案例情境法,由一目题过渡到另一目题。

课堂教学一定要从整体出发,统筹全局。在本课中,笔者利用案例情境法,从“第一篇·灾难与生命”过渡到“第二篇·温情与救援”。

利用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真正参与政治课堂,化被动为主动,体现生本位。笔者采用两个案例对比的方式让学生真切感受价值观对人的影响。案例一:心手之间,救援大军中的动人剪影。在此情景中,无论是白衣天使,还是火海中的消防卫士,通过画面效果,能唤起学生对他们的敬爱之情,记录他们,感动我们,感受社会人文情怀。案例二:某起惨烈车祸发生后,新华社拍下的现场图片中,竟然有一当地官员在事故现场“傻笑”。设问“人与人的差别怎么这么大”,引起学生价值共鸣,感受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如此一来,从“人的价值”顺利引到“价值观”的概念。这样的过渡并不拖沓,使课本内容连成一条线。

3.观点“争鸣”法,触动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纲要的提出要求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某起事故发生后,关于卧铺客车该不该取消的问题再次引发了全社会的争论。笔者留下论题《长途客车去留之争》,活跃课堂气氛。本环节使课堂内容过渡到“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4.以人为本,由课内过渡到课外。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联系生活实际,适当拓宽知识,开阔视野。教师不仅要具备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对学生及其学业尽职尽责,还要充当学习共同体成员。

二、拢好缰绳,结语过渡

为了拓宽学生思路,教师常常要放手让学生回答或讨论问题。有时学生兴致很高,发言踊跃;有时甚至会出现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面对此情此景,许多有经验的教师既能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又不任其发展;既有放得开的本领,又有收得拢的能力。“长途客车的去留之争”引发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大讨论,摆事实,讲道理。在本框课堂结束时,我这样总结:“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长途客车该不该留需要我们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那么,我们怎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呢?”这样的过渡语既是旧课的“收场”,又预示了新课,从旧课的“收场”过渡到新课的“开场”,起到课断思不断的作用,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还激发了学生在课外仍然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课后主动学习,达到了过渡语与结课语交相辉映的效果,这是教师和学生同呼吸、共起伏的结果。

过渡语的设计并非卖弄文采、哗众取宠,其目的都是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引路搭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学得明白,学得轻松,学有收获。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