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素养培养为核心的历史单元复习策略探讨——以《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的教学为例

时间:2024-05-04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学 邹丽倩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复习课已经成为基本课型。常见的复习课形式往往是先“回顾与整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脉络,然后再“练习与运用”,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应用意识。中考复习课在教学中担负着查漏补缺、巩固发展的重任,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历史基础知识繁杂,常常沦为枯燥的讲解和机械的练习,形式单一。如何让复习课摆脱低效甚至无效的困局,让复习课像新课般绽放光彩?笔者在本文以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的复习为例,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课前准备:总揽全局,有效整合

复习课是在学生上完新课,对基础知识有所掌握,但又不是很熟练,或者有所遗忘的情况下展开的。教师要立足中考考查的基本知识和主干知识,构建一个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中考历史复习通常以单元为授课单位组织课堂教学。本单元围绕国共两党的关系展开讨论,用一系列历史事件揭示历史发展进程,呈现了从1924年到1936年的历史变化,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即将到来的第二次国共合作奠定基础。

教师可以整合教材内容,从时代的趋势、时代的教训、时代的选择三个维度去设计,采用情境创设、人物聚焦、问题思辨等方式,在落实历史知识与技能习得的同时,关注家国情怀的培养。

二、施教过程

1.创设情境,有效导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为线索,将时间定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引导学生回忆当时风起云涌的历史场景。1924年吴佩孚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成为第一个上榜的中国人;1927年4月,蒋介石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

2.善用素材,呈现多种方式。

复习课堂容量大是不言而喻的,选择合适恰当的素材,做针对性的复习和训练非常关键。在课堂上合理呈现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史料等各种材料,是帮助学生加强记忆,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步骤。在复习关于红军长征的内容时,不妨引入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悟历史。在学生读懂诗词后,展示地图,让他们设计重走长征的路线,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达到理解与强化记忆的效果。

3.巧变学法,培养历史思维与能力。

历史是一门记忆性很强的学科,很多人对历史有一种刻板印象——死记硬背。复习课上知识容量大,对知识点的识记更是一项繁杂的工作,如何让学生巧学巧记,需要教师不断变换方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关于基础史事的讲解,教师在课堂上讲多了,就变成了“炒剩饭”;不进行讲解,又忽略了学生的基础。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关于基本史事的呈现方式,并不是教师一味地罗列知识点,而是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1)绘制表格,掌握基本史事。

对于已经学习过的历史事件,学生完全有能力理清它的基本脉络,教师只需提出要求。在复习北伐战争这一知识点时,教师用课件展示表格,提示一些历史事件的要素,利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用已学知识口头回答完成:北伐战争的时间、目的、主要对象、两大战场和重大战役等。

(2)采用“冲击—反应”模式,加深对国共双方关系的认识。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教师可以结合这个模式来解释这一时期的国共关系,将国民党的冲击和共产党的反应称为“国共冲击—反应模式”:屠杀政策—武装起义;军队镇压—建立革命根据地、创建军队;围剿根据地—战略转移。

(3)制作时间轴,时空观念下探索中共成长历程。

时间轴是依据时间顺序,让学生把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形成相对完整的记录体系。教师可以绘制时间轴,在对应时间填入从中共诞生到长征的重大历史事件。

(4)纵横联系,论从史出。

在探索中共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具体史事进行比较,得出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体现了中国道路的特殊性和中国共产党的智慧。

4.情感升华:配乐朗诵。

笔者收集了关于北伐、长征的典型图片配上音乐,形成了配乐诗朗诵的结尾。

南湖游船上的那一粒火种,从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时的单枪匹马,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的并肩作战,从独立武装反抗的南昌起义,走向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阔天地……红星必将照耀中国,而幸福也必将属于中国人民。

历史已经远去,过多地讲解历史事件,再感人的故事也会显得苍白无力。通过配乐朗诵的渲染,让学生动容,这就是情感渲染的魅力。学习本节课不仅仅是了解那段历史,还要感受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智慧和勇气,感悟长征精神,养成积极乐观的学习、生活态度。

三、课后反思

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基于以上单元复习案例的设计,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初中历史教师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积极行动。

第一,精选试题,适时巧用。复习课课堂容量大,这一点不言而喻,所以,习题的精选巧用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近三年来的真题和模拟题。但是课堂上对题目的分析往往停留在为什么选这个答案、怎样举一反三这个层次上。其实中考试题都是命题专家精挑细拣、反复推敲过的,科学性和思想性都不会有太大问题。好的历史试题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引导情感价值取向。因此,教师在平时还要做一个有心人,把近年来有价值的考题材料收集整理,在课堂教学中适时使用,做到以题育人。

第二,切实加强史学阅读。学生的史学素养能否得到发展提高,取决于历史教师史学素养的高低。提高历史教师的史学素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加强史学阅读,密切关注史学的发展,及时了解史学界关于相关历史教学内容的新观点、新论述、新材料。

第三,依托多学科渗透,培养学生跨学科素养。所谓“文史不分家”“史地、史政”不分家,历史教师在坚持学科本位的基础上,还有必要在其他学科的有效渗透上进行尝试与探索。例如,在复习关于秋收起义和工农红军长征等内容时,可以通过毛泽东诗词的解读来呈现,凸显历史课的情怀与温度,比一味讲述历史事件的过程更具感染力。

以培育素养为核心的复习教学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改变过去“一手包办”的模式,更新观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得到全面发展。复习课不是原来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复习课的教育教学是走向更深理解的教育,应该是有内涵的教育,是饱含温情的教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