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
公民意识指的是公民个人对自身和国家地位的认知,属于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表现在公民对国家法律、经济与政治等活动的理性自觉与心理认同,还体现在促进与保障公民权利、恰当配置国家资源与权利等方面。公民意识通常涵盖道德意识、纪律意识与法律意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提高公民国家归属感及主体意识的基础。基于此,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当成高中历史教育的关键目标,借助各种史实开展教育活动,熏陶、感染学生,使他们受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行为的教化,从而逐渐提高自身素质,最终成长为一名合格公民。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是教师应该研究的核心问题。
教师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是否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否对公民意识教育的价值有透彻的了解,对公民意识教育的效果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要想显著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中公民意识教育的成效,教师就应创新教学理念,透彻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公民意识培养的意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备课开始,深度挖掘教材中与公民意识教育有关的素材,并结合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与设计教学方案,从而推动学生公民意识的快速形成与提升。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1.教师应大胆摒弃传统的“知识本位”教学理念,将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作为教学计划中的重点内容。2.教师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尽可能多地掌握公民意识的内容及实践途径。3.教师应明确公民意识教育的价值,整合教育资源,并主动将公民意识培养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4.教师应积极提高自身的公民意识,通过率先垂范的方式感染、熏陶学生,以推动学生公民意识的提升。例如,在教学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公民意识,才能在备课时深度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公民意识教育素材,并将其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这就为教育实效的优化做好了铺垫。
公民意识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时,还应恰当地将其他学科融合进来,以便构建健全的公民意识教育体系,从而为教育实效的优化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中的《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今政治制度时,还应穿插政治学科中的相关内容,以推动学生更加细致与全面地了解我国政治建设的过去与未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作为新时代未来的接班人,应该为祖国政治建设做贡献。同时,历史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阐述看法,进一步分析中国公民在政治建设方面应该承担哪些责任与义务,从而使学生增强法治意识与爱国意识,进而显著提高公民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能以合格公民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程,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特点、教学内容及教育目标,选择最适合的、能激起学生参与兴趣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理解、感悟公民意识,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素质与品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精心挑选历史案例,将相关史料作为教学切入点,多途径地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活动。例如,在教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教师就可以摒弃传统枯燥的“讲读式”教学模式,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有关“五四运动”的影视片段,用全新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地掌握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学生政治运动的过程及历史作用,从而激发学生深度思考自身在新时代的社会义务与责任。另外,教师还可为学生设计一个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小组中通过共同讨论、查阅资料的方式就“五四运动”中的法治、民主及爱国等因素进行透彻理解,从而促使学生公民意识的不断增强。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因此,教师应明确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并通过提高自身教育能力、创新教育方法及融合多门学科等方式,为学生公民意识的提升创造条件,最终确保高中生都能成长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合格公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