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王燕 龙志先 吴玉辉
“拎包入住,住着舒服。”近日,56岁的搬迁户石全文谈起现在的生活喜笑颜开。2019年,石全文一家告别木头危房,搬进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区——凤凰县禾库镇安置区,住在崭新的三层楼房里,石全文家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苗族聚居区禾库镇距凤凰县城50多公里,属凤凰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贫困人口之多、贫困原因之杂、脱贫难度之大都是该县之“最”。2017年前,当地居民生产、出行、就学等困难突出,属于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为解决这个难题,凤凰县选择了易地搬迁扶贫模式,安置来自禾库、两林、腊尔山等乡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经过3年多的建设,凤凰县禾库镇安置区的756栋安置房拔地而起,2019年8月,禾库镇932户共4784人搬迁户全部实现搬迁入住,他们告别大山,迎来幸福新生活。11月12日,记者走进该安置区,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红黄相间两到三层“小洋房”,水、电、气、电信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易地扶贫搬迁,必须实现贫困群众“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而“拔窮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出路,关键在教育。
“安置区实现了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全覆盖,也实现了就近入学、就近入园。”凤凰县教体局党组成员、全民健身服务中心主任张斌介绍,近年来,凤凰县一方面立足安置区资源优势,积极谋划发展扶贫产业,拓宽搬迁群众就业渠道;另一方面,凤凰县把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子女入学作为精准脱贫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就近新建、改扩建配套学校(幼儿园),配齐师资力量等举措,让易地扶贫搬迁孩子住新房、上好学、学无忧。
“以前,从家到幼儿园,9公里的山路要走30分钟以上。路况复杂,经常遇雨雪等恶劣天气,我腿脚又不方便,所以小孩一年里有近一半的时间不能去上学。”右腿受过重伤的石全文坐在自家门口,指着新建的禾库镇安置区幼儿园说,“现在5分钟不到就从家走到了幼儿园,刮风下雪我们都不怕。儿子儿媳可以安心上班了。”
禾库镇安置区幼儿园是一所公办幼儿园,办学规模为9个班270个学位,就近解决了搬迁点及附近村幼儿入园难题。该园幼师石志姑介绍,很多山区的苗族孩子是第一次上幼儿园。“为了让他们融入新环境,在环创上,老师布置了苗族特色的绘画;在活动区游戏时,老师注重让幼儿在游戏体验中了解苗族文化。”在校门口,不少幼儿的家长们向记者表示,孩子更活泼了,动手能力也提高了。
“食堂的饭太好吃了,什么都有;以前的学校只有一栋楼,现在的学校好大;我之前没学过英语,现在英语是我最喜欢的课……”从村小来到禾库镇芙蓉学校四年级学生龙小敏滔滔不绝地向记者诉说着她的很多“新体验”。
禾库镇芙蓉学校是禾库镇安置区的配套学校,属一所改扩建的学校。该校分管安全工作的副校长吴绍勇介绍:“禾库镇芙蓉学校建设项目一期工程正在加紧施工,将在2021年秋季交付使用,届时该校将能够容纳2000多名学生就读。”
“学校搬迁子女占学校总人数的25%以上,针对这一情况,学校注重引导学生改善学习和行为习惯,除此之外,定期对学生进行大走访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来学校三年多时间,该校分管女生教育的副校长兼班主任工作的吴祝花看着学生的好习惯正慢慢养成,课堂表现越来越好,很有成就感。
在吴祝花的班级里,大多数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很多是留守儿童,家校沟通难度较大。她认为,在教知识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关爱和温暖,同时还要引导家长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以前孩子的语文成绩总是30多分,吴祝花老师经常打电话和我沟通,我慢慢意识到,不能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于是从广东回来搬进了安置区,我就近打工,孩子就近上学。现在孩子外向了,语文也有80多分了。”学生吴丽花的母亲感慨地说。
在凤凰县,“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已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凤凰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阙德用介绍:“近年来,凤凰县努力把安置区所在区域学校办成优质教育资源,切实满足搬迁户适龄儿童少年就地就近接受良好的教育需求,在禾库镇、阿拉营镇等23个易扶搬迁安置点新建、扩建学校,解决了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就近就学问题,让安置区子女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推动全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过去,在易地扶贫搬迁“凤凰县模式”的护航下,搬迁群众实现了安居梦;未来,凤凰县将插上“教育扶贫”的翅膀腾飞,行稳致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