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老清华的体育有多厉害

时间:2024-05-04

清华一直是中国教育的重镇,但很多人忽略了,它也曾是中国体育的重镇。

清华重视体育源于传统

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正式更名为清华大学。清华办学经费来自美国退还的庚款,初期是赴美留学预备班,为与美国大学教育接轨,1912年便设立了体育部。

据学者蒋钦、李宁在《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早期体育发展的历史比较》中钩沉,虽然京师大学堂(即后来的北京大学)早在1902年便设置了体操课,1905年,还举办了首次全校运动会,开历史先河。但学生多是官宦子弟,上课携仆役,乘轿来。体育教员只能这样喊口令:“老爷,向右转!老爷,向左转!”

清华首任体育部主任是美国人休梅克,上任后,他要求学生每天出10分钟晨操,外加1小时的“强迫运动”,即每天下午4至5点,锁闭校内宿舍、教室和图书馆,强制学生锻炼。直到1919年4月,体育馆建成后,该措施才取消。在任期间,休梅克“训练出了一支强而常胜的体育代表队”。

1913年,中国、菲律宾、日本发起首届远东运动会,中国队共派出36名选手,其中6人来自清华,均取得佳绩。潘文炳获10项全能冠军、五项全能亚军和跳远第三名,个人积分排名第一。

在中国队中,清华人得分最多。时任大总统的袁世凯特意奖给清华一座银牌楼,4英尺(约1.22米)长,2英尺高(约0.61米),这座银牌楼后来奖给了潘文炳。

第二届(1915年)远东运动会,中国队中有3名清华人,第三届(1917年)有6人,第四届(1919年)有7人,第五届(1921年)有8人。

1911年至1936年,14次华北运动会中,清华参加了12次(一次未参赛,一次因改大学,报名逾期,被拒绝参赛),7次排名总分第一,2次排名总分第二。

中国第一位体育教授

在清华体育发展史上,马约翰是关键人物。

马约翰生于福建,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在上海举办的“万国运动会”上得过冠军。1914年,马约翰到清华任化学助教,因热爱体育,转任体育助教,后赴美深造。1920年起任体育部主任,是中国第一位体育教授。

清华重视体育有客观原因。“清华每年要送100个学生到美国去,送出的学生,总要像样一点”。马约翰常鼓励学生:“你们要好好锻炼身体,要勇敢,不要怕,要有劲,要去干。外国人打棒球,踢足球,你们也去打、去踢。不要出去给中国人丢脸。不要人家一推你,你就倒;别人一发狠,你就怕;别人一瞪眼,你就哆嗦。”

1945年,清华毕业生夏翔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几名美国学生在校园里练摔跤,见夏翔瘦弱,集体起哄。夏翔毫不畏惧,一下场,便将对方撂倒。

据学生说,马约翰每次上课,必安排先跑圈,然后训话。马约翰子女多,全家能组一支足球队。

培养体学兼优的人才

1936年,为备战第11届柏林奥运会,中国田径队把训练班设在清华,因清华的硬件条件非他处可比,有2个足球场、12个篮球场、6个排球场、29个网球场、4个垒球场、1个角力场、2个溜冰场,还有400米跑道标准运动场,以及两座体育馆,一个室内游泳池。

1919年4月落成的体育馆是前馆,原名罗斯福纪念体育馆(指西奧多·罗斯福,即老罗斯福,他批准退还庚款)。1932年落成的体育馆是后馆,设备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

北京大学的学生曾写道:“每日四点钟后,踢球的也有,打篮球的也有,练习田径的也有,游泳的也有,打网球的也有......要是外边的人,在这个时候到清华,必定以为清华要开运动会,或将和人赛球。”

除了培养出许多专业运动员之外,清华还培养出大量体学兼优的人才。如名将孙立人,作为中国篮球队成员,曾夺取远东运动会金牌;我国骨科先驱孟继懋,曾两次参加远东运动会;著名建筑学者梁思成,拿过清华校运会跳高冠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