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文/张逸诗 图/ 三角小猫工作室
数学一开始是和天文、历法、占卜等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古代被归入术数类。古人学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丈量土地、计算谷仓容量、算账、税收等。
在两千多年前,他们就已经掌握了加法和乘法的算法。周代的一件铜器上记载:“东宫乃曰:偿禾十秭(zǐ),遗十秭为廿(niàn)秭。来岁弗偿,则付卌(xì)秭。”意思是,向人赔偿10 秭禾,额外增加10 秭变成20 秭。如果明年仍不还,就加倍偿还,变成40 秭。这里可包括10+10=20 和20×2=40,即加法和乘法两种算法。(秭:商周时期重量单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三位数学“大神”——刘徽和祖冲之父子。谈到刘徽的成就,得从数学专著《九章算术》说起。这本书的作者至今无从考证,但它被视为古代重要的数学成就之一。而刘徽最大的贡献就是写出《九章算术注》,详细地解读了《九章算术》中提到的数学问题。此外他还创立了“割圆术”这一突破性的数学方法,给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为3.1416 的结论。
之后,祖冲之父子在割圆术的基础上,计算得出圆周率的数值在3.1415926 和3.1415927 之间。直到一千多年后,外国的数学家才得出相同的结论。
到了隋唐时期,数学正式走入学堂。唐朝最高学府国子监开设有算学馆,科举中增加了明算科。从那时起,数学能力突出的人在官场中有了用武之地。
《唐阙史》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朝廷要在两位官吏中提拔一人,但两人条件相当,负责选拔工作的人不知该选谁,便去请教一位叫杨损的大官。杨损说一名官员应该具备的一大技能就是速算,所以他出了一道算数题:
有人在林中散步,无意中听到几个强盗在商讨如何分赃。这些强盗说,如果每人分6 匹布,则余5 匹;每人分7 匹布,则少8匹。试问共有几个强盗?几匹布?
其中一名候选人算出了答案:13 个强盗,83 匹布,因此得到了提拔。
隋唐时期对数学的重视,也使社会发展受益。数学为当时的大型工程提供了有力支持。隋炀帝修建隋唐大运河,其中就少不了数学的支撑。而这庞大工程的顺利修建,为后世京杭大运河成为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豆苗儿们,在遥远的古代,我国的数学成就曾站在世界的巅峰,我们应跟随前人的脚步,在数学领域再创辉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