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最是烟火慰人生

时间:2024-05-04

文/毛雨

要说古代诗人里谁的成就最高,谁的诗写得最好,恐怕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但要说哪个诗人最“馋”,最会吃,相信很多人都会说出苏轼的名字。他到底有多爱吃呢?

元丰三年(公元1080 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 被贬至黄州

(今湖北省黄冈市),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怀古的名作。 但在悲愤之余, 他也把自己的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制作美食上: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yǎn)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 黄州好猪肉, 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首《猪肉颂》简直就是一个简易版的“东坡肉”教程。 首先把锅洗干净, 然后在里面放上少许的水,下面用柴木和杂草点上火。这时候就要注意火候了, 火势不能太大, 要用温火去炖, 等肉慢慢地熟。 黄州有这么好的猪肉,可猪肉的价格却便宜得像泥土一样。富贵的人家不肯吃,贫困的人家因为不会煮, 做出来的肉又不鲜美。早上起来吃上两碗,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除了自己制作美食外, 苏轼对当地的食物也是情有独钟。 在黄州时,苏轼写下了《初到黄州(节选)》:

自笑平生为口忙,

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自己都觉得好笑,为了谋生而到处奔忙, 到老了却觉得之前所追求的功名利禄显得那么荒唐。你看那长江环抱着城墙, 江鱼的味道那么鲜美, 漫山的竹子发出阵阵笋香。

绍圣元年(公元1094 年)六月,苏轼被贬至惠阳(今广东省惠州市),时年五十九岁。他喜欢上了这里的荔枝,写下了《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罗浮山(今广东省惠州市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每天都有新鲜的枇杷和黄梅。如果每天都可以吃上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被一贬再贬的苏轼, 如同游历一般, 流连于岭南的崇山峻岭之中, 甚至为了荔枝要永远留在岭南, 真是一个“禀性难改的乐天派”。

苏轼不光“馋”猪肉,还“馋”羊肉,据说苏轼在惠阳时还“发明”了羊脊骨的一种新吃法:

惠州市井寥落, 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 骨间亦有微肉,热煮热漉(lù)出(不乘热出,则抱水不干),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焦食之。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qìng)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

惠州的市场里每天杀一只羊,我不敢跟那些官员们抢,只能买些羊的脊骨, 因为那上面也有一点肉。买回来后,先将羊脊骨煮熟,趁热捞出,控干水分。加点酒放点盐,再用火烘烤,等到骨肉微焦,就可以吃了。我每天都在羊脊骨间剔肉吃,有一种吃“螃蟹”的感觉。 每隔几天我就吃上一次,感觉对身体特别有益。

绍圣四年(公元1097 年),62岁的苏轼又被贬至更远的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在当时,海南还是一个地处边陲的荒岛, 闭塞落后,自然环境恶劣。苏轼又在那里找到了一道新的美食——生蚝:

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把生蚝剖开,把里边的蚝肉放在酒里煮,以前没试过,味道真是太好了!

人间烟火,最抚人心。 对苏轼来说,食物抚慰了他在政治上的失意和不平,他也从这些食物里感受到了人生的本真意义。 就像他在《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里写的那样:

细雨斜风作晓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杨柳让初晴后的沙滩更加妩媚动人。 那洛涧(今安徽洛河)的水汇入淮河后,水势一片茫茫。 泡上一杯鲜白的好茶,尝着山中新鲜嫩绿的野菜,这味道着实不错。 要说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这清淡的欢愉。 是呀,与勾心斗角的政治纷争相比,平平淡淡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好呢?

读完这些,豆苗儿们是不是也有点馋了呀? 用苏轼的文章做“教程”,结合自己的口味,做一道美食犒劳一下自己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