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窦丽萍
语文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审美能力,协助学生逐渐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和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角色是引领、启发和指导。只有通过营造丰富的阅读环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技巧,提供多样化的阅读素材,并积极评价和反馈,才能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探索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师而言,在阅读教学中应合理调整教学方案和内容,扩大教学范围,开展开放式的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阅读文本,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语言知识积累欠佳
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语言知识积累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语言知识积累量较少。第二,语言知识内化效果不理想。而导致此类问题出现的原因可能是教师忽视了学生的语言知识积累,开展的语用训练较少,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式单一,最终影响了学生的语言知识积累和转化效果。
2.语文逻辑思维较弱
在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语文逻辑思维较弱,总结为两点:第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高。第二,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有待开发。而导致此类问题出现的原因可能是教师对学生思维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受到教学课时影响,有时教学过程“急于求成”,希望在规定时间内帮助学生梳理行文逻辑,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灌输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接受者”,最终出现“教师教什么,学生懂什么”的情况,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没能得到有效锻炼。
3.文本赏析意识薄弱
文本赏析意识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关键。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也会有文本赏析意识薄弱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有的学生审美体验不足。第二,有的学生自主鉴赏的意识薄弱。而导致此类问题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在教学过程中,审美活动流于形式。现阶段,教师所开展的审美活动有情境创设、朗读活动等。比如由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影音,引导学生开展朗读活动,这种审美情境如“昙花一现”,学生难以在这样的活动中感受到语言美,最终影响阅读教学效果。
二、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1.建构语言系统,强化语言应用
语言系统是学生语言输出的基础,针对学生语言知识积累欠佳的问题,教师在中、高年级阶段的阅读教学中应当积极帮助学生建构语言系统,强化学生语言知识的转化与应用。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优化改进:第一,在整合归纳中建立语言知识体系。第二,在具体语境中强化语言输出。
就第一点而言,语言系统的建构需要以语言内部体系为支撑,而小学生由于自身语言知识积累较为薄弱,语言知识应用“浅尝辄止”,所以教师应当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内容,帮助他们建构语言体系。以五年级上册的《古诗三首》为例,该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体会景物的美,感受景物描写的变化”。教师可围绕语文要素梳理故事中有关“美”的语句,梳理、归纳三首古诗的表现手法,深化学生对古诗意象的认知(如表2-1所示)。
就第二点而言,“语境”即“语言使用的环境”,教师通过影音、图像等帮助学生建立语境,理解语言意义。仍以该单元的学习为例,教师在完成教学后,可鼓励学生自选主题、角度,基于语境发挥想象进行话剧编演,将古诗以“白话”的形式表现出来。此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代入情境,对语境、场景感同身受,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认知。
2.完善逻辑思维,提高思维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与低年级有所不同,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训练,而针对小学生语文逻辑思维薄弱的问题,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优化改进:第一,完善逻辑思维。第二,推动思维发展。
就第一点而言,在完善学生的逻辑思维过程中,教师应当立足文章体裁,引导学生对不同类型文章的逻辑进行分析,把握文章的故事走向和发展脉络,划分文章层次结构,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以五年级《月迹》一课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在文章中画出“寻月”的线索,而后根据不同线索梳理“寻月”的地点和在这一地点“月亮的足迹”,最后通过“赏月”“寻月”来详解课文。
就第二点而言,为了推动学生的辩证思维,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自己代入故事情节中。以《将相和》为例,教师在带领学生初读课文后,可提问:“如果你是蔺相如,面对秦王不守承诺的情况,你会如何做?”以学生的回答作为切入点,对比蔺相如的做法,对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做出分析评价。
3.朗读品味语言,在情境中感受意境
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具有文质兼优的特点,有丰富的美学价值。教师可以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带动一类文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唤醒其审美情趣。针对学生文本赏析意识薄弱的问题,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优化:第一,以情感朗读品语言美。第二,以审美情境感受意境美。
就第一点而言,朗读是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陶冶学生情操的主要途径。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如,在《示儿》一诗的朗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心境、悲愤的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另外,教师可针对不同课文类型丰富朗读形式,如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评读等。
就第二点而言,审美情境是阅读教学的关键部分,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知识内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可在教学情境创设的基础上增加美学力量,将书面文字转化为具体语境,加强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在《长相思》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课文情境,而后引导学生自创语境。教师根据学生的语境提出问题:“为什么将士们都那么累了还要点燃火把,让帐篷烛火通明呢?”在创设审美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负责“抛砖引玉”,给予学生自創审美情境的空间,以学生的回答为导向延伸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在自创语境中感受语言美。
综上所述,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关键阶段,而该阶段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所以如何结合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学习能力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已成为广大师生思考的重点。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帮助学生建构语言系统,强化语言应用,完善逻辑思维,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在情境中感受意境,从而提高其阅读能力、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