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千手观音 金光再现 国之重宝 盛世新生中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圆满完成

时间:2024-04-23

□文/记者唐纲编写

千手观音金光再现国之重宝盛世新生中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圆满完成

□文/记者唐纲编写

传承文化遗产,筑梦中国大足。6月13日,万众期待的“中国文化遗产日”中国大足主场城市活动在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博览园瑞相广场盛大启幕。今年是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主题是“保护成果,全民共享”。

“中国文化遗产日”由国家文物局、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重庆市文化委、重庆市文物局、大足区人民政府承办。

历时近8年之久,有“国宝中的国宝”之称的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正式竣工。经过最彻底一次修复后,披着100多万张金箔的大足千手观音在“中国文化遗产日”“重现金身”面向公众开放参观,数以千计的游客、香客从四面八方闻讯赶来,亲眼目睹这一盛况。

▲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

世界石窟艺术的典范

作为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大足石刻拥有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余万字,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而宝顶山摩崖造像更是以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福乐,威之以祸苦为创作原则,并融科学原理于艺术造型之中,成为石窟艺术的集大成之作。

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史称“尖山子摩崖造像”。随后,晚唐静南军节度使韦君靖于龙岗山凿石造像,后官员、僧尼、信众纷纷效仿,造佛像和寺院无数,播下了石刻艺术传播的火种。

然而,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行。随着世事变迁,大足政治、区位优势丧失,大足石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特别是到了明末清初,川渝地区年年战火,大足人烟罕至,石窟艺术史殿后的一座丰碑最终湮没在废墟荒土之上,消逝在无情的岁月之中。

拨开历史的迷雾,时间定格在了抗战胜利的前夕。1945年4月,以中国学典馆馆长杨家骆为首的大足石刻乙酉考察团的到来,唤醒了这座被埋藏太久的艺术宝库,大足石刻由此重见天日,蜚声海内外。

新中国成立后,代表着世界石窟艺术史上巅峰之作的大足石刻也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1961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足北山、宝顶石刻名列其中。

1990年春,原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郭相颖带着“让大足石刻走向世界”的愿望和决心,踏上了申遗之路,期盼着“天才的杰作”得到来自世界的认可。

1999年12月,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全委会一致同意将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足石刻成为继敦煌之后,中国第二个石窟类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文物保护工作由此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大足石刻植根于巴蜀文化沃土,在吸收融合前期石窟艺术精华和儒、佛、道三教思想精髓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极工穷变,以鲜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特色,成为了风格浓郁的世界石窟艺术典范,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和天才的艺术杰作。

千手观音的抢救性工程

大足石刻宝顶山千手观音造像开凿于南宋,高7.7米、宽1 2.5米,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为我国最大的集雕刻、彩绘、贴金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状如孔雀开屏,金碧辉煌,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重要代表作品,被称为“国宝中的国宝”。

然而,风化、渗水,以及岩体的稳定性,特别是渗水病害等,成为了石刻造像的最大杀手。历经800多年风霜后,千手观音受人为、环境、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已“罹患”34种病害,在本世纪初已残破不堪。2008年汶川大地震对造像造成了进一步破坏。

2008年,抢救千手观音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大足石刻研究院作为项目业主单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作为项目组织单位,邀请敦煌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河海大学等科研机构共同集思广益,精诚合作,建立起了一支专业、高效、思维活跃的专家工作队,对千手观音病害进行勘查,并于2011年4月18日开始,历时4年多对千手观音本体进行保护性修复。

而这次抢救性保护动用了各方科技力量,是最大、最全面、最科学的一次修复,最重要的是把整个造像的信息完整保留下来,供以后千手观音保护及其他石质文物修复参考。最值得一提的是,千手观音抢救性工程在世界文物修复史上,其修复工艺、修复用材等均“打破”了多项“记录”,堪称文物修复工程中的“先行者”,其产生的借鉴价值不可估量。工程中采取了金箔层揭取回贴、风化石质加固、残缺石质补型、彩绘清洗等多项修复保护手段。共完成千手观音造像830只手和227件法器的修复,修复面积达222.15平方米,使用金箔超过100万张。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保护工程项目负责人詹长法表示,经过此次大修,千手观音造像将至少可以延续50年的“容光”。

▲ 大足石刻华严三圣造像

詹长法介绍,此次“千手观音”造像修复团队还将一些国际先进的保护经验引进到“千手观音”修复现场。其中工业X光探伤、红外热像探测、激光拉曼测样、三维视频显微镜观察等方法和技术,都是对大型不可移动石质文物修复的国内首次应用。修复中还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实现了“千手观音”造像真实现状的测绘与数字化保存。在2009年至2010年间,修复团队利用5种以上不同功能的三维扫描仪器对“千手观音”造像进行研究测量。仪器发射激光,再由计算机运算出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形状。根据得到的三维数据,修复团队共手绘病害图297张,病害调查表1855张,为修复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鲜为人知的修复过程

千手观音的修复工程于今年4月完成,5月初通过验收,并在这次“中国文化遗产日”上金光重现。重庆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黎方银透露了千手观音修复过程中不为人知的细节。

修复病害34处,用了1.5吨加固材料和100多万张金箔。“大足石刻千手观音的修复,是一个漫长而浩大的工程。”黎方银列举了一串数字:修复材质包括千手观音造像上的石质、金箔、彩绘和泥4种;修复面积达220多平方米;修复中使用加固材料1.5吨,金箔100多万张;来自文物保护、美术、考古等多个领域的120多位专家参与了前期修复研究和修复指导;千手观音本体修复团队有50多人,耗费28080多个工作日,共修复各类病害34项,形成勘查报告70多万字……

这一个个数字造就的,是一尊再次焕发出庄严与壮美的千手观音。黎方银表示,相比过去千手观音“断臂”、彩绘黯淡、金箔脱落的旧貌,在6月13日亮相的千手观音造像可谓“金碧辉煌”。

修复过程使用传统工艺,800多年时光韵味仍在。然而,经过大量修复,千手观音是否还保留着800多年的历史感?黎方银表示,修复不等于“整容”,千手观音仍保留着大气的造型与精美的外观。在修复过程中,为了保证千手观音的稳固性,使用了加固材料,因此也揭掉了千手观音手臂上的旧金箔,贴上了新金箔。而这也是历史上维护大足石刻的传统方法——反复彩绘贴金。“修复中不仅沿用了历史上的原料,工艺也是传统的。”黎方银介绍,古法中,千手观音造像上的金箔是用大漆(即生漆,是一种天然树脂涂料)粘合的。这种工艺叫做大漆髹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千手观音是宝贵的文物,我们既要保护它的安全,更要尊重它的价值。”黎方银表示,重新亮相的千手观音仍然保留着历经800多年时光的独特韵味。

新落成的宝顶山山门摄影:罗明安

千手观音压轴亮相

“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宝顶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6月13日正式竣工。历时近8年“闭关大修”的“千手观音”以“全新”面容与世人见面。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在竣工仪式上说,保护工程的竣工绝不是保护工作的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文物部门将继续加强遗产监测评估,持续观测病因、病害情况,及时采取保护措施,避免遗产保护状况恶化,把千手观音的庄严和美丽传递给下一个800年。

记者在现场看到,800多岁的“千手观音”主尊端坐莲花台,全身金光熠熠,神态庄严雍容、容光焕发,一改往日的暗淡斑驳。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刘曙光表示,历代修缮贴金在千手观音主尊面部留下了多层粘贴不匀的金箔,使得千手观音面部“浮肿”。此次修复中揭除了“千手观音”面部约0.3厘米厚的历代旧金箔,所以“千手观音”的“全新”形象其实是南宋建造之初时的本来面目。千手观音造像重现昔日辉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