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张聪红,林玉辉,林 岚
(1.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海南 文昌 571321;2.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为推动信息素养教育,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中指出: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其中两高指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提出“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要求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应用能力的培养,将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2019年3月5日,陈宝生在列席江苏代表团第二次全体会议后接受记者访问时提出:《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的目标要求也是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实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职成〔2019〕5号文件《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建设智慧课堂和虚拟工厂,广泛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
由此可见,国家对信息素养教育高度重视。各高校应响应号召,重视信息素养教育,把信息素养课程纳入通识教学课,并要不断探索和挖掘信息素养教育的创新模式,将新技术、新手段和新方法植入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过程中,提升他们的信息应用技能,使他们能够合理创造使用信息、安全有效评价信息,这也是完成学校”双高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信息素养缘起于美国信息产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最早提出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ry)概念:“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2015 年 2月,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正式发布了最新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智慧化时代,信息素质水平的高低决定着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手段和途径的丰富程度,是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
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情报信息保障中心,不仅要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职能,还要借助多种形式实现大学生素质的全方位提升。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以信息素养教育、高校图书馆为主题进行检索,从2016年2月1日到2021年9月25日共检索到866篇相关文献。杜朋东在《美国高校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地图建设研究》一文中,论述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地图建设,对数据驱动的课程地图构建给予了分析和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李显辉在《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应急响应在线实施策略》一文中,分析了信息素养教育知识的系统化构建和学习碎片化弊端,探索了线上线下的混合模式,提出了应对策略。
余和剑在《北欧四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比较研究及启示》一文中,记述了北欧四国在21世纪初就把“信息素养”概念公认为21世纪的重要素养。北欧四国高等教育发达,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如:赫尔辛基科技大学在20世纪70年代就为学生开设了情报学课程。2015年,华盛顿大学信息学院开发了一套包含六个模块的信息素养课程,侧重于在移动互联网进行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的获取能力将成为一个人立足于社会、谋求发展、获得成功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由2020年的“海南省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大赛”可以发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主体有待加强、信息素养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缺少抓手、学科馆员欠缺、馆员的职业胜任力不强等。
笔者通过对海南省教育厅2020年和2021年举办的“海南省大学生信息素养大赛”活动参赛者的回访发现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信息素养容易被大学生忽视,他们不会利用信息检索工具获取相关信息,在做客观题时只是一味地刷题背答案,而不懂得检索技巧,导致比赛时的成绩与自己预想的结果不一致。二是知识的接触面过窄、知识积累不足和综合运用能力弱是参赛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对数据库的提供、指导教师的专业功底直接制约了竞赛成绩。信息素养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指导教师缺乏经验,多方面因素制约着参赛结果与大学生对信息素养的认知。
海南大学、海南医学院、三亚学院等本科院校都开设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专科学校除了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大部分图书馆近年来都没有开设信息素养相关课程,信息素养的提升还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没有安排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也没有相关的选修课,因此在馆员教师队伍建设上还很薄弱,呈现出教育主体素质不高等问题。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不是每个馆员都能胜任的,高校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人的素质问题。信息素养课程的授课教师多为图书馆员,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工作强度大,效果不尽如人意。高校应安排专职信息素养教师融入教学过程,引导大学生将信息应用于工作及生活场景的行为能力。
近年来,由于缺乏固定教育体系,信息素养的教学内容与形式过于单一,信息素养教育难以融入高职学校人才培养。通过对中国知网相关文献的调研与网络调研,笔者发现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和教育平台仍是以传统与固定空间模式开展授课学习,没有精准分析用户在各个阶段的行为方式,没有制订相关教学内容,没有给大学生核定学分制,导致他们在体验过程不认真,感觉枯燥无味。笔者曾于2020年年底对在校生信息素养教育需求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文献、问卷、网络等调查和访谈法,8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可以开设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但要求有核定的学分制,因此,学分制有利于信息素养教育普及活动的开展。
通常拥有信息素养能力的人是有学习意识的,做事效率也相对要高,学习能力也强,即使遇到事情,解决问题的方法会把信息摆在第一位,充分利用信息解决问题、化解难题,善于把生活与学习中碰到的一些疑问转化为其所需要的具体信息需求,通过选择合适的、有针对性的工具和系统,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对症下药,找到并获取有用的信息,并对搜寻到的信息进行科学评价及管理,综合运用搜寻到的信息解决遇到的问题。诚然,当今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对信息素质的要求更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高素养人才培养是关键,也是其核心目标,高校应正确面对机遇与挑战,以“双高”建设为契机,努力培养契合中国特色的发展型人才。
首先,信息素养教育培养的核心在于图书馆员自身掌握的信息程度,以这一核心问题为抓手,图书馆要重视对馆员的职业胜任力的培养,制定馆员培养机制,确保馆员的技术技能过硬,能有针对性对读者开展信息素养活动,有专业能力立足服务师生,促进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使馆员们在服务中不断学习和成长;其次,图书馆要健全馆员激励机制,全员参与管理激励、业务竞赛激励、工作技能挑战性激励、工作内容丰富化激励,确定实现科学管理,完善系统有效评估机制;提供馆员“走出去”参与学习交流的机会,不断提升其职业胜任力。
高校应以“双高”建设为契机,从育人的高度出发,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图书馆应与校内多部门联动合作,加大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宣传力度:首先取得学校教务处的支持,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必修课,由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师或专业图书馆员授课,设立一定的学分,以笔试成绩+实操成绩的考核模式进行测评;其次要融入系部,积极主动地与系部领导、专任教师、辅导员交流,了解教师们的课程与科研项目,为他们查找资料提供专项服务,让科研工作者认识到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并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与工作服务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想把信息素养纳入通识教育,首先,学院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保障信息素养教育经费,综合培养学生提升信息素养的积极性与参与度。笔者所在学院总结了2020年首届“海南省大学生信息素养大赛”的经验教训,提高了2021年信息素养教育经费,人员的调配、设备设施的完善、奖励机制和奖项设置都得到保障,较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热情,2021年学生的初赛成绩提升了不少。2020年,学院初赛参赛人数占在校生人数的6.7%,2021年比2020年初赛参赛人数增加了30%。其次,在教育方法上也得到了改进,学院通过建设移动信息素养教育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各类用户的搜索需求,学习软件的界面和操作设计更注重简约化和交互性,能够更好地引导用户使用新媒体开展移动学习。学院还通过微信、QQ平台推送教学服务,让学生获取有关检索知识、免费资源、科研工具等,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集体与个人辅导相结合、辅导与接受咨询相结合、督促与激励相结合、赛与学相结合,开展多途径、多方式辅导,使授课效果及学生学习效率得到较大提升;增强了授课内容的吸引力,提升了学生的关注度及认可度。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时空限制,加大了学习的灵活度,帮助学生有效地提升了信息素养能力及技术水平,2021年参赛选手的成绩也比2020年提升了16%。
近年来,利用MOOC平台开展教学也成为各高校教授学生的重要方式。图书馆也可以通过利用MOOC环境开展文献检索课教学实践。“学习强国”里“信息素养通识教程”是很好的慕课,以好学、好记、好用的工具解决日常各种获取信息难题,有效提升信息素养能力。图书馆还可以对接智慧树课堂,导入相关信息检索MOOC课程,也可将一些信息素养教育微视频无缝嵌入各学科的MOOC中,采用在线微视频的方式获取高质量的课程教材,同时把系统评价反馈给用户,使在线学习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学习好信息素养是效能提升与终身学习的好帮手。在当前“双高”建设环境下,高校做好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我们图书馆馆员应随着“双高”建设的步伐深入探索,构建属于本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服务体系,顺应信息素养教育的时代要求,完成“双高”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真正体现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