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杨友娣
(武汉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湖北 武汉 430014)
儿童心理学理论认为环境对儿童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华生认为,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环境能够促进儿童的发展;生态系统理论创始人布朗芬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在家庭、学习、社会等多层环境系统中进行的,是儿童与环境相互选择和相互影响的结果;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遗传和生理因素是影响儿童发展的内在因素和动力,环境和教育是儿童发展的外在因素和推力,二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与完善。儿童存在于世界,会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发生互动,这些环境给儿童的反馈将深刻影响其成长,如果环境给儿童带来了正面反馈,那么儿童会持续探索,对其生理、心理、行为、认知、语言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儿童在6岁前具有吸收性心智和秩序敏感性,3岁之前的发展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3-6岁开始步入有意识的吸收阶段,心智就像海绵般毫无保留地吸收周围环境信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吸收性心智理论基础上,蒙台梭利博士认为儿童成长具有秩序敏感期,无序错乱的环境会阻碍儿童的心理发展,因此儿童需要一个有序的环境帮助自己认识事物、熟悉环境,逐渐形成自己稳健的内部秩序,成为一个稳定、平和、充实的人。吸收性心智和秩序敏感期充分说明,对6岁前儿童来说,环境是最重要的老师,因此儿童图书馆极其有必要为儿童创造一个“有准备的环境”。
基于儿童6岁前的吸收性心智和秩序敏感性,蒙台梭利博士主张创设“以儿童为中心”的环境,即一切外在对象(包括一般环境、设施、成人等)要与儿童的内部发展需求相适应,成人要充分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让儿童实现最大化的自由发展,这个环境就是“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教育应是环境、成人和儿童三者间的相互影响,而成人是环境的一部分。中国蒙台梭利协会会长段云波博士认为蒙台梭利提出的“有准备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物理环境就是显性环境,是儿童一眼就能看到的、真实存在的物理空间或外在环境,如:家中的家具陈列、玩具摆设等,教室的教具摆设、阅读区布置等,图书馆的借阅区布置等。物理环境要有序、和谐、有美感,能给儿童带来直观的视觉冲击,还要符合儿童的身高尺寸。心理环境就是隐性环境,无法直观看到,但良好的心理环境能让儿童感受到自由和快乐。成人要尊重儿童的选择,为儿童创造轻松自由的心理氛围,不过多干扰他们的活动,允许儿童自由选择活动材料,自由控制活动时间,对于儿童出现的错误要适当加以引导和启发,帮助儿童实现自我教育。从显性和隐性角度而言,成人是物理环境,因为儿童一眼就能看到,但成人对儿童的影响主要在于其能否为儿童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因此笔者将成人归为心理环境部分。
物理环境是创设良好心理环境的前提和物质基础。儿童开展阅读、游戏等活动离不开显性物理环境的支持与支撑,有序、和谐、美观的物理环境不仅能够吸引儿童逗留,还能协助儿童借助外在的有序环境建立一个自己内在的秩序系统,为创设良好心理环境奠定了基础。良好的心理环境能够吸引儿童更加留恋物理环境,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保证,儿童在感受自由和快乐的同时,也会自然而然地爱上给予其自由和快乐的物理环境,稍大的儿童甚至会学着成人去照顾自己所处的物理环境。由于在图书馆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活动的自由,儿童不仅愿意留下来,并且在离开后还会期待再来。由此可见,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于儿童,因此儿童图书馆要将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相结合创设“有准备的环境”,而不能忽视任何一种环境。
对儿童图书馆而言,除了要为儿童提供显性的物理环境,如符合其身高尺寸的阅览桌椅、书架等,还应为其创造轻松自由的阅读氛围,以便儿童在图书馆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感受到自由快乐,从而安心、专心地投入阅读活动中。
儿童图书馆的物理环境包括阅览室的书架、书籍、桌椅、阅读拓展空间等与阅读相关的设施,以及图书馆的指引标志、卫生间、洗手池等与生活相关的设施,这些设施会综合作用于儿童。例如,儿童图书馆针对《变 变 变》等绘本提供阅读拓展空间,并配备颜料、颜料盘等工具,1—3岁的低幼儿在阅读绘本时可以和父母一起玩颜色混合游戏,阅读与实践相结合对儿童来说是美妙的体验,既能增进儿童对颜色的认知和对阅读的兴趣,还能提升对图书馆的好感,这种有准备的环境无疑是令儿童惊喜的、能够促进儿童发展的。再如,馆员通过引导3—6岁学龄前儿童观察馆内指引标志,让他们自己找到卫生间,完成如厕洗手等,会激发儿童的自我成就感。然而,目前我国儿童图书馆鲜有满足以上场景的“有准备的环境”。
图书馆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能够让儿童在参加阅读活动时感受到自由和快乐,有助于他们爱上阅读,反之,紧张压迫的心理环境会使儿童产生抵触和反抗情绪,甚至对图书馆产生不好的感觉。当前,我国儿童图书馆创设良好心理环境的能力有待提升。儿童图书馆不同于一般的公共图书馆,其服务的主要群体是儿童和家长,但很多情况下儿童图书馆只认识到了“图书馆”的身份,而忽视了“儿童”这个限定词,馆员缺乏儿童心理学、行为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由于不掌握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很难创设适合儿童的良好心理环境。例如,在遇到小读者吵闹时,馆员可能会提醒家长管束或直接告诉他们让其保持安静,而没有从儿童视角出发观察他们为什么吵闹,有时所谓的“吵闹”仅仅是儿童阅读到精彩内容时的情不自禁,这时馆员在肯定阅读内容有趣的前提下适当提醒其声音小一点儿即可。
4.1.1 物理环境改造原则。儿童图书馆的物理环境改造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秩序性原则。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外在的秩序性有助于帮助儿童构建内在秩序,儿童会将接触的事物内化吸收,让内心同外在秩序性环境相匹配,从而变得平静、有序。②适龄性原则。心理学家根据儿童的生理情况,一般将6岁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即乳儿期(1岁前)、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活动特性不同,依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特点创设适宜他们的教育环境,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③立体化原则。由于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因此儿童图书馆需积极打造阅读拓展空间,实现平面故事立体化,帮助儿童从具象中感受世界的精彩,为其后期发展抽象思维奠定基础。
4.1.2 物理环境改造措施。首先,儿童图书馆要配备相关生活设施。3—6岁的儿童已经初步具备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渴望展现自己的能力,儿童图书馆可在馆内配备相应的生活设施,让儿童在图书馆感受自我掌控感,在自我掌控中获得成长的力量,如配置符合儿童身高尺寸且温度适宜的接水区、洗手池等,增强儿童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其次,儿童图书馆要完善相关阅读设施。基于6岁前儿童有趴、躺或席地而坐等阅读习惯,因而儿童图书馆要打造多样化的空间模式,除配置软性材料家具外,还可铺设地毯、软垫等,最大限度地为儿童留出公共空间。此外,书架、桌椅也应适合儿童的身高尺寸,便于儿童阅读和取、还书。再次,儿童图书馆还应配备满足立体化原则的阅读拓展区,如基于颜色、形状、大小的认知拓展,基于折纸、剪纸等手工拓展等,通过各种方式实践绘本内容,启发儿童思维,在满足儿童好玩好奇心理的同时,让他们充分感受阅读和学习的快乐。
馆员应通过加强学习,掌握与儿童行为、心理发展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通过专业知识实践、交流分享持续提升创设良好心理环境的实践能力。
4.2.1 增强馆员对儿童事业的认同感。心理环境是隐性环境,除需馆员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洞察力外,还需要馆员具备强烈的事业认同感支撑自己攻坚克难、勇毅前行。馆员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这份儿童事业有强烈的认同感,且愿肩负儿童图书馆在社会发展中的使命,才能做好儿童阅读服务工作。政府相关部门、图书馆联盟等机构应为馆员提供相关的培训、学习机会,在提升馆员业务能力的同时,唤醒其内心深处对儿童的喜爱和对人类发展的大爱。
4.2.2 加强儿童发展学等专业知识学习和交流分享。儿童图书馆不同于一般的公共图书馆,馆员除需掌握图书馆专业知识外,还需掌握一定的儿童心理学、教育学、行为学等知识,为儿童创造轻松、愉快、自由的心理氛围和阅读氛围。儿童图书馆一方面要加强现有馆员在儿童阅读服务方面的专业培训;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才引进,引进具有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背景的专业人才,完善馆员队伍的知识结构,提升馆员的整体业务素养和服务能力。
综上所述,儿童图书馆创设“有准备的环境”,目的是为儿童提供更好的阅读环境,使他们能够在“有准备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促进能力发展。因此,儿童图书馆应以秩序性、适龄性、立体化原则为前提,一方面不断完善阅读和生活设施,打造更适宜儿童阅读的物理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增强馆员事业认同感、提升馆员业务能力等方式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物理环境建设与心理环境建设并重,从而为儿童提供更加温馨的阅读服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